仙門寺位于仙游龍華鎮紅旗村的鐘石山麓,從紅旗村口仰望蔥蘢郁秀的鐘石山,滿山奇峰羅列,樹木郁蔥,半山腰矗立著仙門寺若隱若現的殿、樓、閣。 山門入口是仙門鶴洞(如圖),滿眼山幽林靜,絢麗迷人,樹、石、巖、洞交錯疊景,與青山相互映應。 拾級而上,路邊的巨石壁上刻著大紅“仙”字摩崖,氣勢流暢,字體飄逸。再往前就看到“仙門洞”,經介紹才曉得“漢時有化鶴仙人游于此,以手指石,石裂開為門,因名其上”。 穿越洞府,別有天地,但見寺依山而建。往左折去,仙門寺正殿赫然在眼前,寺門口那對明式威武石獅苔痕依稀,顯然是飽經風霜。寺門有楹聯 “門前石分半,仙舍佛同居”,寺內香氣氤氳不散,而兩邊殿壁上也是各書寫著“蓬萊第一”“福地無雙”的字樣。據說仙門寺祈夢求福靈驗度堪比九鯉湖,因此祈夢者絡繹不絕。 沿著兩廂的鐘鼓樓長回廊,徑直抵達大雄寶殿、大悲殿。在大悲殿左邊,有一棵粗壯斜立的“彎曲樹”,貌似茶樹,主干高才約1米,但清幽秀潤,濃蔭蔽地。大雄寶殿門前有塊巨石盤踞,據說呂洞賓磨劍太用力踩蹋了半塊大石,滾落寺前,留下了“仙腳跡”的傳說。整個寺院主建筑古樸大氣,布局依著山勢中間形成為一坡度極大的院落,種有奇花異木,透示著仙門寺宗教文化與古典園林的和諧糅合,展現了園林藝術之美的自然韻致。 在仙門寺,太上老君、笑臉彌勒等仙佛共處一殿,甚為和睦。仙門寺旁,還屹立著一座瑰麗多姿的萬佛塔,塔身31米,共七層,每層有石級可通,登上塔頂,極目云天,俯視廣褒的龍華平原,平疇翠綠,村舍環抱,如一幅田園風的水墨畫,韻味無窮。 據主持介紹,仙門寺幾經興廢。始建于唐玄宗開元四年(716),五代閩朝時毀于戰火。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修建,明孝宗年間,寺院被毀。明萬歷年間,朱斌、吳云章捐修。清乾隆年間又重建。1980年擴建大雄寶殿和鐘鼓樓。 占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的仙門寺還有許多美麗的自然景觀,天衣無縫地巧妙配合,青秀蔥郁,互相增彩,至今流傳著“仙門十八景,景景有神奇”。巍峨的鐘石山空氣濕度大,云多霧重,常常是山下天晴氣暖,山上卻云霧繚繞,仙門寺坐擁群山,古樹林立、巉巖幽洞、淙淙泉水,寺中寺外,起伏跌宕,氣象萬千,引人入勝。據說每逢隆冬之際,外地寒意料峭,仙門寺卻是春意盎然。樹、石、巖、洞交錯疊加的仙門美景,形象逼真,渾然天成,每個景點都伴隨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叫人回味無窮,更給仙門寺錦上添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