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書院(又稱金山祠)原址在鯉城拱橋頭南側,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一直為縣木器社所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舊城改造時,書院被夷為平地,原址由縣里統一規劃,建起了七層高的商住樓,這名祠古跡從此成為歷史。 該書院系仙游境內為紀念和彰揚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愛國者、三一教創始人林龍江先生(1517年—1598年)而最早創建的“三教祠”之一。祠內僅存的康熙三年所立《金山祠記》碑文載:“先生莆產也,林諱兆恩號龍江,補弟子員。篤學力行,希蹤賢哲,講圣諭,振綱常,立說著書,與人為善。莆當倭變,一券全城(指倭寇犯境時,林龍江約諸縉紳與廣東兵訂‘退虜之約’事件。句出《林子本行實錄》P36:事定里人歸功,共設彩帳,揭曰‘一券全城’),四民安堵,在仙賑饑砌路,修骸施木(如時在將軍山、壩垅、海亭嶺、油垅里等建義塜骸墓多處,至今金山祠屬下還剩下葬遺骸597具的骸域一座,原址在萬福村境內,因土地被征用,去年遷址福仙陵園),仙人德之,萬歷戊戌(1598年)間,紳士林諱少云字肇開建祠一座于邑內文峰境內報厥功也。”可見金山書院創建的時間就在林龍江先生逝世的那一年,故此坊間有“未有玉山,先有金山”之說(玉山祠在榜頭望厝,創建于明萬歷庚子即1600年)。清康熙三年,“道憲霍公諱炳,郡牧李公諱英、邑宰顧公諱岱,守備錢公諱龍慕”等各級官員帶頭捐資,重整擴建,形成“三座兩廡”的建筑規模。特別是碑文中“先生之德,可與蜚山鯉水并傳不朽”,足以證明仙游人民對林龍江先生的尊崇、懷念之情!金山祠建成后,林龍江先生三傳弟子董史(又名希祖,號直庵)曾駐祠弘道講學,其所著《東山集草》多有詩文記述。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金山祠這一坐落于縣城中心,又有著悠久歷史的名祠重建工程,被當地善信門人作為重要善舉而擺上議事日程。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選擇鰲頭巷中段西側的一處龍眼地為新址,于1998年開始動工興建。不久,一座坐北朝南、三層磚混結構、屋頂為單檐歇山式與徽派馬頭墻相結合(系因地制宜而設計)、占地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約700平方米的新金山祠聳立在人煙稠密的街巷之中! 由于原先金山祠的壁畫出自著名畫家李耕及其幾位高徒之手,經本人提議,眾董事一致贊成,邀請曾經為人民大會堂創作過多幅作品的李耕高足周秀廷為底樓大廳正面墻壁上作巨幅《百鶴朝陽圖》,同時,要求我在該壁畫左右兩邊夾柱上撰、書對聯一副(如圖),聯句為: 人文蔚起,融古代精神,現代氣派; 道脈相傳,看東山麟趾,金山鰲頭。 上聯“人文蔚起”指改革開放以來,優秀傳統文化呈現復興之勢,融儒、道、釋之精華為一體的三一教在民間得以大力闡揚,“融古代精神,現代氣派”既是對新建金山祠不同于歷史上三教祠建筑風格的贊美,更希望三一教能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努力融入新的元素,以適應時代要求。 下聯出自林龍江嫡傳弟子盧文輝《林子午尼氏贊》詩句“道脈相傳自有真,東山烏石現麒麟”;最后的“金山鰲頭”,標明了新金山祠所處的位置——鰲頭巷,且能在聯句的語氣承接及其與上聯的對仗上達成了對聯格式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