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聞仙游一中校內的西側,有座始建于宋建炎年間的古建筑——萬壽觀,是當年為紀念宋龍圖閣待制傅楫(曾為宋徽宗趙佶老師)讀書處,由其第三子傅謙受,于南宋建炎四年(1126年)動工,歷七年才建成。 萬壽觀原名“金石山福神道院”。據宋《仙溪志·仙釋》載:傅輯之子傅謙受奉旨南歸,帶了一位名叫梅洞霄的道士。這位梅道士“能出神入夢”,他們乘坐的船隊遇到洶涌的大風巨浪,其他船只都翻沉了,只有傅謙受他們乘坐的船只,由于“梅師步斗”,受到對岸出現“北方正神”之幟的護衛化險為夷,順利到達仙游,一起進行道院的工程建設。之后,梅洞霄道士成為道院的開山人物,道院后來屢有興廢。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知縣顧思敬重建,稱福神觀。明永樂宣德景泰成化年間(1403年—1487年)多次修葺,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改為福神道院。萬壽觀在1980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2009年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萬壽觀是一座仿故宮模式的老建筑,由木材與石材構建,占地面積約兩千多平方米,現擁有前殿、大殿和偏殿。它坐北朝南,前殿面闊五間,門前構建寬闊氣派。大門前,立有一對打造精巧的石鼓,石鼓正面、側面均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小浮雕。在古時,這石鼓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門庭裝飾藝術品。大門兩邊挺立的石柱上,鐫刻著王維的詩作:九天閶闔開宮扇,萬國衣冠拜冕旒。 前殿入內,迎面的石柱的對聯更是氣勢恢弘:星辰燦在天咸欽拱北,帝位居乎坎共祝如南——龍圖閣傅淇裔孫重修。正中央是占地約百平方米的寬闊天井。天井前方,則是古老且雅致的正殿,由前殿直通向正殿兩側的走廊十分寬闊。走廊上石柱林立,每個石柱上都刻有對聯,比如“趨丹陛虎拜三千,耀圣人龍飛九五”等。 天井與正殿之間,是個寬敞的石砌拜臺,拜臺左右皆有通向走廊的石階梯;拜臺面向南,拜臺的前方是塊青石雕砌成的龍斜階,上方雕刻的一條浮龍體態雄健,氣勢洶洶地瞪大雙眼,張口吐珠,翻滾在云間。 正殿門前的兩根大龍石柱更是震撼人心。兩石柱上各自鏤空雕刻著一條纏繞石柱的浮龍,兩條龍騰云駕霧,互相回望呼喚,好似欲飛出石柱,沖向云霄。正殿內,無論門窗還是橫梁柱,均是精雕細刻貼金而成,雖然歷經數百年,已顯斑駁,但依然能看出每道橫梁、椽子的精細花紋,工藝十分精湛。殿屋內供臺下方,也是龍吐珠石浮雕,旁邊均為人物花鳥的石雕刻圖案。也許年久無人居入,光線從八邊格子的木窗,照進有些陰暗的殿內,顯得有點神秘陰冷。整座建筑的四周屋檐,仰起的瓦頭也是精美刻畫。屋檐上翹,瓦頭仰起,角翹簡潔,古雅飄逸...... 萬壽觀的原造是由三院組成,有前殿、正殿和后殿,可惜后殿后面遭破壞拆毀了,但依然可看到正殿兩旁往后殿的石階。 如今觀賞到的萬壽觀,是原建筑保存下來的一半,幾經修復,保留了明清建筑風格。可想而知,這座古香古色的老建筑,在數百年前建造時的聲望應是如何的隆重、顯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