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里有宗祠。巷,為仙游鯉城街道的濟川巷;宗祠,為林氏大宗祠。 每每回老家,走入濟川巷100米處的巷路右側,即可見那雄偉壯觀,建筑面積兩千多平方米,歷經九百多年歷史滄桑的明代古建筑——林氏大宗祠。 豪氣、敞大的宗祠大門正中,以紅瓷磚為底色,題寫的金字大對聯:盛唐肇基綿三脈,華夏興業益萬支。林氏先賢從莆田遷徙仙游肇基開族,到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年—1118年)歷經近300年;宋政和三年(1113年),龍溪知縣林迪告老歸隱,與仙游林姓在朝為官的林豫等族人,共同商議籌建宗祠。創建林氏宗祠后,林氏家族繁衍至今有十幾代。 大門左側的方形石碑上,鐫刻了宗祠的歷史簡介。氣勢恢宏的大宗祠坐北朝南,正門上方懸掛著貼金楷體大字“林氏大宗祠”。宗祠面寬五間,進深二座;左右墻壁以白墻底色紅石浮刻著飛禽花草圖案;五間闊門上的八角大窗,均為花格,門窗之間均雕刻有字畫,顯得古樸典雅。正門口的左右安放石鼓一對:正面雕刻麟鳳,側鼓面也是精雕花草圖案,寓意應是:吉祥、高尚之意吧。 進正門,可見寬敞的宗祠內擁有大門壇、下廳堂、上廳堂、左右有寬敞回廊;下堂與上堂之中的天井帶進的暖暖陽光,為這近千年的宗祠帶來了燦爛。宗祠的兩邊,延伸為左右龍虎護厝,各進深8間,共再有8個小天井,十分大氣恢宏。在左右護厝互通的石拱門上,各有石刻的“仰澤”、“延恩”眉聯。據看管宗祠的老者介紹:上下廳堂內的高大木柱有35對,屋架上下的斗拱、橫梁54對。這些梁柱互相連結,對稱排設,堅固大氣;而且橫梁上大多雕花,精細密致;有些為鏤空貼金,精工巧作;有些顯古樸莊嚴、古香雅致。 特別是上堂中的兩對大金柱,使整個廳堂顯得格外莊嚴、宏偉堂皇,更增添了明代建筑特點。上堂正中心供奉著1485個靈位,為林氏太始祖殷少師,以及自周至唐的列代名臣……在每年的11月25日這天,林氏后人會在此舉行大型祭祀活動,并請來“戲班子”和“十音八樂”來“孝敬”供奉在祠堂的先人們。 據史料記載:宗祠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年),后仙游縣濟川名賢林愛云,對宗祠進行過大規模翻建。竣工后,改名為“忠孝祠”,寄望傳承忠孝家風。后又歷經近300年,宗祠建筑物多處嚴重損壞。林氏前賢共同商議再次重修宗祠,竣工后更名為“仙溪大宗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宗祠作為長林小學校址;1958年被城關糧站所占,改為長林糧庫。2000年冬,長林大宗祠差點被拍賣,在仙游縣林氏源流研究會的申請保護下,才保留現今紅墻紅瓦,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林氏大宗祠”。2002年9月29日,三千多位海內外林氏宗親,在大宗祠里舉行了隆重的千年祭祖活動。 林氏大宗祠因其歷史悠久,規模完整,已被列為“八閩四大宗祠之一”,與文廟、東門石坊、城隍廟合稱仙游縣城四大古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