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歷史文物,是宗教文化遺產。論特色,它是省內最古老的一座空心石塔。論年齡,它屹立千載,俯視八方來客。 它以無塵為名,厚植佛理于鳳頂山間,歷經風雨,至今遺世而獨立。 鳳頂有塔 驅車行至仙游縣西北部山區的西苑鄉鳳頂村,游客多會訝異于這里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儼然世外桃源。 從村部往西南1.5公里左右,坐落著一塔,名曰無塵。《福建文物地圖集》記載:“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賜僧智廣書‘無塵’塔額,為歷代僧人圓寂靜化之處,五層八角樓閣式石塔。” 站在通高13.78米的塔身前仰頭望,它的石頭灰與高處的天空藍、周邊的樹葉綠融為一體,如天工造物,和諧且美輪美奐。無塵塔有石雕覆蓮瓣須彌座,底層下部八面刻有奔龍舞獅等浮雕圖案。塔尖為蓮花葫蘆形,各層角柱呈瓜楞形。二、三層四面均設門洞,南北開門,東南與西南兩面有護門衛士浮雕。塔內外有回廊,外回廊設護欄供人憑眺。 走進無塵塔,因為內部為空筒,加上從底層直通塔頂的螺旋式石級及八角形的藻井,常人多是看久了就易生眩暈感,如要爬上無護欄的窄石階,難免得做一番心理斗爭。與記者同行的,多是村里古稀之年以上的老人,卻能從容健步而上,令人嘆服。 鄭慶金,自鳳山學校退休已有20多年,對家門口的這幢建筑有很深的情感。他退休后潛心研究無塵塔,只要有客人或專家前來參觀或指導,他都樂于一起學習分享。 “前些年,來自蓋尾的幾個有心人,守著這座塔3天,一處一處細細摸索,發現了塔二層石壁上幾行早已風化的字。”鄭慶金說,“風化的字,用拓印一下,就清晰得很。” 鄭慶金拿出他所記載的石刻文字,四行共50多字:“上二層紹興丙寅冬僧家藏衣以遇草寇及為所焚塔亦百難□乾道丙戌命拆去伐石重造□□因齋戒后來住山麓都繩福唐陳顯。” 紹興丙寅為公元1146年,無塵塔為匪寇所焚毀。今天我們看到的無塵塔是宋乾道丙戌年間(公元1166年)重建。 據仙游縣文管辦主任連慶光介紹,當年在準備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時候,無塵塔是同周邊九座寺前的一對塔寺經幢,與不遠處的三座海會塔作為附屬文物一起申報。 2006年5月,在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年之際,無塵塔躋身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還塔“無塵” 由于地處郊野,又置身潮濕環境中,多年來無塵塔有部分石構松動、缺失或被盜,墻縫也長了雜草。 2016年8月,無塵塔修繕工程啟動,以期全面還原無塵塔古色古香的原始面貌。歷時3個多月,仙游縣文物部門按“不改變文物原狀”的保護維修原則和修舊如舊的辦法,對基臺、基座、樓面、塔身、斗拱、勾欄、腰檐等缺失部分修復,或參照相應構件規格尺寸及材質,采取古老的傳統工藝再造,并保留修繕痕跡,最大限度恢復無塵塔原貌。 此外,文物部門還根據“修舊如故、安全適用”的原則對無塵塔進行結構穩定性加固及防災減災、石質表面病變處理和周圍環境整治,增強游客的參觀體驗感。 得益于精心的修繕,無塵塔再次變得“無塵”。 塔修好了,異議聲隨之而來。“怎么被刷得這么白?”“不是修舊如舊嗎?”“完全破壞了原來的特色。”“周邊雜草叢生,土路為什么不跟著翻新?”……直到今天,這樣的質疑仍然不少。 連慶光介紹,早在工程啟動前,相關部門就向國家文物部門報批,從立項、計劃書到規劃、方案一樣不落。獲得批準后,他們再請來安徽省文物保護中心對古塔進行勘測修繕設計。招標確定有資質的公司承擔施工,同時委托公司全程監理。 因為是國家文保單位,社會守護它的心切。但也正因為是國家文保單位,它的一磚一瓦,乃至一草一木,如未有批準,都不能輕易變更,就連周邊的環境整治也需立項作規劃上報審批。連慶光說:“文物保護有其規章制度,所以最好的方法只能維持原樣。” 此外,修舊如舊的參考坐標是什么?連慶光認為,無塵塔屹立近千年,歷經多個朝代,修舊如舊,如若全奔著一個朝代的“舊”里修,那面貌也會大不一樣。對無塵塔的修繕,只有做到“原材料、原工藝、原風貌、原形式”,堅決不改變其原有風貌和結構,才是對其最好的守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