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守剛毅,學術深醇。正言補闕,諍友忠君。芳流黛籍,義懾奸魂。凜凜生氣,百世猶存。”宋代愛國詩人文天祥以清麗淳樸、真摯動人的詩句,勾勒了一代名臣王回廉靜好學、直聲亮節、不避權貴和錚錚鐵骨形象,栩栩如生,似在眼前。 王回(1048~1101年),字景深,興化軍仙游折桂里汾莊(今榜頭鎮云莊村)人,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進士。他少事親孝,勤奮博學。初任湖北松慈縣令,處事公正,愛民如子,嚴禁淫邪迷信,大膽革除以往當地常年以活人(童男童女)祭江等陋風惡習。后改任濠州鹿邑縣令,因政績斐然,有口皆碑,而名聞朝廷,被擢升為宗正寺主簿。他將赴京上任的那天,鹿邑萬人淚別遠送。哲宗時,經徽猷閣直學士葉祖洽舉薦,榮任睦宗宅講書。在朝廷任職數年間,王回看透了朝中人事的曲直是非,不僅不與同鄉、同齡又同朝為官的權臣蔡京同流合污,還力挺忠臣鄒浩奏書反對皇上貶后另立等等。為此,鄒浩被定罪,王回也被罷官,并列其罪狀,謂之“奸黨”,刻石端禮門,以“元祐黨籍”為罪名公布天下。雖五年后“詔除中外黨碑”,王回官復原職,加封武騎尉。不久,擢升為監察御史。但新命才頒數日,飽受宦海浮沉之累的王回,終因積勞成疾,在回京途中病逝于柏臺,終年五十三歲,歸葬于邑西善化里烏臺(今為仙游縣大濟鎮烏頭)村左雞鳴山(今為奎山)。傳說烏臺曾是王御史辦公的地方,村因御史而得名,附近原有王御史建的御史橋和王氏后裔建的御史祠(也稱王回祠),但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史跡早已蕩然無存了。 九九重陽日,敬仰之情驅使我登上奎山,去尋訪這位為人忠信、孝悌慈善、執政為民、剛正不阿、不畏權勢、晚節不改,被世人稱為“元祐名臣”回公的墓塋。 奎山位于大濟鎮南側,東臨文氣盎然的仙游縣中心城區,南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華雙塔和寶幢山,西接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會寺,北與全國“十大最美家鄉河”之一的木蘭溪相鄰。 從烏臺吳氏祠堂到山上有一條新開的山路,雖然還未砼上水泥路面,但路基還是比較寬敞的。經附近村民指點,我沿著蜿蜓的山路,安步當車,一直往上爬,至近300米處,有棵生機勃發、高聳入云的大松樹,旁邊露出一條羊腸小徑,順著小徑往前走,不到50米,可見兩座新建的用水泥混凝土筑成的尚未裝修好的六角亭。 位于亭間下方的回公墓塋湮沒于荊棘之中。風云北宋政壇的“監察御史”的塋地,周邊竟無明顯的標志可鑒,連墓碑上也不見回公名字的痕跡,僅在兩旁“墓手”斑駁苔蝕的石頭上有后人新刻的“奎山靈萃地”“御史葬奎山”“王氏思始祖”“子孫共繁榮”等與墓瑩并不協調的字跡可辨。這里雖無車馬喧囂的榮耀,卻獨得安謐的傾倒。 漫步山頂,放眼環眺,怎能忘卻今日中華大地清正廉明的精神風貌,曾有回公昔日一份豐厚的奉獻!回眸那座布滿荊棘的墓塋,我的心中豁然開朗——那,不正是巍巍奎山之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