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功臣魏昇(1460年-1517年)將軍故里位于龍華金沙(舊稱仁德里黃花)。魏昇被譽(yù)為“仙邑長城”的布衣英雄。(語出邑侯林汝常,原文:邑侯林公汝常,因執(zhí)將軍手謂之曰:“仙之人民,由公再生;仙之城郭,由公再造。公其仙邑長城哉!”) 在尋訪魏將軍及魏家軍(又稱“金沙軍”)的蹤跡中,從鄭秋鑒先生那里傳來喜訊,失傳百年的清順治年間記述魏將軍光輝一生的重要?dú)v史文獻(xiàn)《金沙魏公將軍壯烈志》(清順治十七年侯紹岐刻本二卷,以下簡稱《壯烈志》)從國家圖書館找到了。該書對于進(jìn)一步研究探討魏昇、魏家軍及興化軍民抗擊倭寇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指導(dǎo)意義。 《壯烈志》上卷中有一段文字詳盡描述了魏將軍青年時期為了實(shí)現(xiàn)報國宏愿,研習(xí)武藝,苦練本領(lǐng),冥冥之中竟然得到了少林寺異僧指點(diǎn),秘授“萬人敵”兵法。“萬人敵”指代能敵萬人的兵法或謀略,最早出現(xiàn)在《項羽本紀(jì)》“劍一人敵,不足學(xué),學(xué)萬人敵”。 這本《壯烈志》書里載道:“成化十九年癸卯(1483年),將軍二十四歲,忽有異僧叩門謁將軍,曰:我少陵(林)寺正覺和尚也,特來訪子。” 魏將軍有幸得蒙正覺和尚耳提面命及贈書后,欣喜不已,高興地說:“吾舊熟孫、吳兵法,又新得正覺心法,將何堅不破,何戰(zhàn)不勝哉?”尤其是正覺書中秘授的“三變不窮、三戰(zhàn)不測之術(shù)”,使他如鯨向海,如虎添翼,相繼撰寫了《中國形勝說》及《九邊論》《四夷考》等,凡三十卷。另據(jù)縣志記載說,魏昇還著有《金沙武略》一書,這可能是他積累一生精武用兵韜略和經(jīng)驗(yàn)結(jié)晶,可惜今已失傳。 以上正覺和尚與將軍的對話,雖然是后世著書人假借唐代高僧正覺禪師托夢顯靈,隔空傳授魏昇武藝精心構(gòu)思的幻境,形似飄渺,但事出有因。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當(dāng)年魏將軍一定是得到了少林高僧指點(diǎn)或親灸,所以領(lǐng)會貫通,武藝高強(qiáng),忠勇蓋世,堪比長城。 對于《壯烈志》書中首次出現(xiàn)并提到的少陵(林)寺,我曾有過疑惑,為什么少林寺寫作少陵寺?后來我從《楚辭疏》訓(xùn)詁研究論文中找到依據(jù),原來“陵”“林”的上古讀音相近,兩者聲母相同,為通假字關(guān)系。故《古字·通假會典》將二者收錄其中,并舉例說明。如,《禮記月令》:“山林不收?!薄秴问洗呵锛敬杭o(jì)》《淮南子時則》“林”作“陵”。聞一多先生曾指出:“陵林聲近,古書往往相亂?!焙蝿ρ壬嗾J(rèn)為:“(陵林)古二字來母雙聲,故可通用?!?/p> 正覺和尚,名智廣,又名九座禪師,仙游縣歸德鄉(xiāng)萬善里留坡村(今度尾鎮(zhèn)帽山村)人,鳳頂九座寺創(chuàng)始人。智廣幼承祖訓(xùn),苦讀詩書,寶歷元年(825),年十八,出家,初上富洋山(鯉城),潛心參禪佛理。如其駐錫之東山(度尾東山巖)、菜溪、桃源(榜頭)、云頂(郊尾)、獅子巖(龍華金沙)及福州桃枝山等寺,皆留下神奇?zhèn)髡f。咸通六年(865),正覺禪師建寺九座山,又于巖西立院,四方祈禱輒應(yīng),人謂龍樹化身。咸通十年(869),智廣奉詔進(jìn)長安參迎佛骨大典。其間,禪師演講《法華》《上光》兩佛經(jīng),轟動京師。懿宗賜封鳳頂九座寺為“九座山太平院禪寺”,欽命智廣為該寺方丈。 盧永芳語,“由此可見,抗倭大將軍魏昇是正覺祖師的隔世弟子”。距今359年成書的《壯烈志》所透露的“少陵(林)寺正覺和尚”為我們進(jìn)一步揭開福建南少林之謎,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 魏昇及魏家軍是明代仙游軍民抗倭的一面旗幟,是堅不可摧,當(dāng)之無愧的“仙邑長城”。魏昇父子為國殉難后,仙游軍民繼承遺志,弘揚(yáng)崇文尚武精神,加固城墻,養(yǎng)精蓄銳,嚴(yán)陣以待。四十七年后的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喪心病狂的倭賊趁興化府城被攻陷的余焰又大肆舉兵進(jìn)犯仙游縣城,結(jié)果遭到了仙游官民的鐵拳抵抗,全城上下,同仇敵愾,堅守56天,保住了縣城安全,最終迎來了戚繼光增援大軍,粉碎了倭賊妄圖吞噬仙游縣城的美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