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在鯉南鎮東山村,畫家李清達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的13米長卷作品《依稀故園圖》。 據悉,這幅作品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間仙游農村生產生活面貌的再現。在這幅長卷中,描繪了數量龐大的各類人物,以及田園風光、房屋橋梁、風土人情、風味小吃等。 “看過戲的人不在少數”,可在李清達的這幅作品中,“看戲”片段的描繪卻不只是在臺上,臺下一樣精彩。僅兒童的描繪上就有千姿百態,有爬到樹上看戲的,有圍著小攤吃蔥油餅的,有捧著碗吃扁肉湯的,有在一旁流口水的,有穿著開襠褲騎在大人脖子上的,有“偷采糖葫蘆”的……活靈活現、憨態可掬。還有攙著老人來看戲的,理發的、捏泥人的,甚至還有油頭粉面的小生打著扇子流連其中,每一個角色都刻畫得生動傳神。 出生于1946年的李清達告訴記者,小時候農村生活經歷令他十分難忘的,這也鑄就了他的鄉土現實主義國畫藝術風格。孩童時,上樹掏鳥窩,下水摸魚蝦,時常因淘氣受訓挨揍。青少年時,犁地插秧、挑水砍柴,練就一身生存技能。辛苦勞作之后,皎潔的月光下,伴隨著昆蟲合奏曲,街坊四鄰圍坐話桑麻。這番熱鬧的景象深深地刻在李清達的腦海中,也為他的創作提供了無限豐富的素材。“生活永遠是我的老師。沒有那段難以忘懷的農村情感生活,也就沒有我對現實主義藝術的熱忱,我的繪畫創作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李清達說。 這幅作品歷時近10年創作完成。李清達告訴記者,仙游風土人情獨特,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鄉土的記憶,比如人工榨蔗糖,以及一些節日、一些美食、一些勞作的場面等等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但作為一名畫家,他會用自己手中的畫筆,繼續記錄這些具有仙游地域特色的生動場景,記錄那些已經漸行漸遠的美好事物。 圖為《依稀故園圖》中“結婚”片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