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 尋光 麥斜巖,是仙游四大景之一,位于縣城北約35公里的鐘山鎮麥斜村,海拔1006米。麥斜巖景區面積約4平方公里,這里地勢險峻、懸崖陡峭,石奇洞幽,有“峰險、石奇、洞幽、霧幻”四絕之稱,被宋代理學家林光朝譽之為“小武夷”。 麥斜巖是一座由花崗巖構成的山峰。站在停車場前向山上仰望,整座山猶如一只橫臥的巨獅。因其頂峰常年云霧繚繞,且易形成云岫,故又稱“云居山”。 由于水蝕、溶蝕、溫差變化及重力作用等外力因素的影響,麥斜巖逐漸形成氣勢磅礴、層巒迭嶂、千姿百態的花崗巖地貌景觀。麥斜巖以奇石怪洞著稱,其自然景觀十分豐富。從迎賓亭至山頂的占星石,共有108景,一路上奇石怪洞星羅棋布,奇石有“大象飲水”“神龜保口”“悟空石”“鯉魚朝天”“神鳥護芝”“鐘石”“蘑菇石”“蓮花石”等;同時也因此形成較大的巖洞,如“梅花洞”“仙人洞”“蛇舌洞”“玉泉洞”等,形象逼真生動,讓人嘆為觀止。 麥斜巖歷史悠久,自元代起,便有許多名人、學士仰慕其名,前來登山游賞、吟詩作賦,共有歷代名人題詠168處。山腳百仞巨石刻有“樵谷山”三字,相傳此三個字是元代世祖忽必烈手書。據志書記載,南宋末年,有個叫林璧卿的高士,精通星象學,名重朝野,隱居于此。忽必烈當上皇帝后,想請他出山,封之以官,遭林璧卿拒絕,元世祖嘉其氣節,封他為“妙應道濟真人”,并親筆書寫“樵谷山”三字賜之。 麥斜巖頂峰,一塊巨石凌空矗立,相傳每當氣候驟變,巨石會發出恍若低沉的鐘聲,人稱“鐘石”,因此這一帶山區就叫鐘山。鐘石附近的巨石名叫“占星石”,相傳宋代史學家鄭樵當年曾在此留居,夜間在“占星石”上觀察天象。 麥斜巖山勢險峻,便于隱蔽,也因此成為革命圣地。1930年10月,鄧子恢來此組建工農紅軍一零八團,點亮了當地武裝斗爭的圣火。縣委縣政府以“紅墻、紅歌、紅軍洞、紅軍亭、紅色紀念館”為主題,精心打造這一紅色教育基地,這里先后被授予全市“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說起麥斜巖,就不能不提及聞名遐邇的麥斜佛光。麥斜佛光不是輕易可以遇見的,雨后初晴的清晨,登上麥斜頂峰觀看日出,巨大的光環分內外二層,外一層色彩斑斕,輪廊清晰,內一層較為模糊,中間酷似佛影,云層如同屏幕,日光從背后射來,射影就映在屏幕上。一旦云霧升起,日光隱去,佛光就自然消失;如果太陽沖破云層,佛光就會重新出現。佛光浮彩,云霧輕盈,令人陶醉于虛無飄渺的境界中,驚嘆大自然的神奇奧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