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按字面的解釋,“文”是指事物錯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化”是指性質或形態改變。從文化的這一涵義來講,化的過程則是為人的意識所參與而改變的。 九鯉湖巖石,其自然形態在地球的外營力錯綜作用而產生了石蛋形貌形象及其形形色色的紋理。即是說,在本地區濕熱氣候條件下,強烈的化學風化作用沿花崗巖中的三組節理進行剝蝕,致使有的巖石呈塊狀,有的巖石呈渾圓狀外形或同心圓狀外觀的紋理和形狀。這就是九鯉湖各式各樣巖石自然形態中“文”的體現。 九鯉湖巖石,本是以自然形態的客體而存在山頂或山坡等處,可是,由于這些巖石所呈現的各種形狀或紋理形態,往往會引起游人的各種遐思與想像,這樣,自然形態的巖石就轉化為人文意識的一種載體,也就是說,在這“水石本無情”的載體之中,轉化為“情在看山看水的心眼之中”的一種情趣或情感。尤其是一些文人騷客,特別喜歡用想象的傳說或形象而優美的詩句,以這些巖石作為載體,來抒發自己的情感,這樣巖石就被賦予人文意識的文化特征,從而體現出其旅游的文化形態價值,并在眾人的意識之中不再作為普通的巖石看待,而是作為一種景觀或一件藝術品進行觀賞,這種由自然態巖石的“文”被人們的意識所“化”的過程,就是石文化的具體體現結果。 石文化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作為九鯉湖景觀的石文化,跟庭院觀賞或石收藏的石文化形式不同,乃是一種以石為載體的再生型石文化,它有四種“文化”的表現方式。 其中一種“文”“化”方式,是用傳說的形式賦予自然形態石的人文文化特征,以此來渲染并吸引人們的關注力和觀賞興趣。如: 位于石球山東端山坡上的球狀圓石,稱為石球。傳說是九仙兄弟將其從溪床中搬來鎮壓在伸頭飲水的神龜背上,使神龜縮不了頭而變成了山梁,擋住了沖刷泥土的溪水,使溪水迂回緩流,從而保持了上游鐘山大片的田疇水土。 位于黃雞灘上平正如床板的巨石,被想象為石床,稱為仙床。傳說昔日何氏兄弟在黃雞灘日夜煉丹時,曾共眠此石上。可惜此石后因采石而被毀,但舊跡依稀可辨。 位于黃雞灘上鐘形之石,稱為仙鐘。傳說是九仙為救被蜈蚣精所害的小金蟾,以此鐘形之石罩住蜈蚣精。 自黃雞灘至雷轟漈的溪床上,約有一百多穴的溶洞,形狀各異,大小不一。有的似灶穴,有的似鍋鼎;有的如水缸,有的如盤子;有的像酒杯,有的像腳印……洞穴參差有致,斑駁陸離。傳說是九仙煉丹留下的遺跡,故稱仙跡石穴。 位于蓬萊石西側的羽化石,傳說九仙煉丹時頻登此石,乘風往來。 位于九仙祠前湖畔呈雞心狀的玄珠石,傳說能隨湖水的升降而浮沉。 位于棋盤漈中狀如站立觀看奕棋之人的巖石,稱為觀棋石,亦稱爛柯石。傳說是昔日一樵夫在此觀看兩仙人在奕棋,餓拾仙人棄下的剩桃粒。一盤結束之后,發現放在身旁砍柴用的堅硬柯木斧柄已爛掉。 位于五星漈的石頭擺列得像一顆五角形星星,傳說是九仙按金木水火土擺列的。 所謂的人文化,在這里就是對自然形態的巖石進行人性化,追求其真善美的統一,以體現其價值和人們對其的需要。九鯉湖巖石形態各異,分布于山巔溪澗,給人以寬闊的想象空間,成了旅游區的重要景觀和神話、傳說的源泉。本是一塊平淡無奇的巖石,經過傳說的“文化”與渲染,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與興趣,這就是一種“文化”后的魅力效應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