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南門橋 “萬里之路,始于此橋”,仙游人對南門橋總是念念不忘,因為這座俗稱“宋橋”的古石橋,是仙游城關首座連接木蘭溪南北兩岸的交通樞紐。 歷史上的仙游,因木蘭溪上游城關地段溪面闊,水流急,潭多且深,加之財力制約,至北宋時,山環水繞的城關不但有城無墻,且仍未有石橋將水面寬闊的南北岸溝通起來,民眾全靠渡船過溪,幾多風險。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任廣東肇慶府太守的陳可大解甲后倡建,其兄陳可行、陳可久帶頭響應,慷慨捐獻巨資,花2年時間方才建成此橋(又名升仙橋、仙谿橋)。 南門橋位于虎嘯潭之上,全長171米,橋高12.6米,橋面寬4米;溪正中的橋墩兩側上,各砌有突出橋面的兩個半圓形露臺,均可供四五人憑欄觀賞河上風光。橋頭,立著兩尊披甲戴盔、手執長劍的“橋頭將軍”雕像。為防止洪水沖刷,橋下水底鋪長松巨石為中流砥柱,18個橋墩船形的分水尖可分水破冰來保護橋墩,橋墩之間全用幾十噸重的巨石鋪架成橋梁,兩邊溪岸用大松木和大石條鋪墊。據說,當時那一條條的巨石是從南門外數里遠的山石窩里艱難地開鑿,再靠人力畜力運到虎嘯潭,并架到12米高的橋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