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勃發的仲春,惠風和暢,好友相邀周末一起到被明代戶部尚書鄭紀贊為“溪南第一山”的鳴峰巖游玩。 鳴峰巖距離縣城不足5公里,海拔只有532米,矗立仙游賴店鎮山尾村的南面,四周沒有高山襯托,顯得巍峨奇峭。傳說,過去一碰到天將下雨,那里的山谷就會發出詭異雷鳴,音傳千里,由此得名。 開車不到十分鐘就抵達山腳下。我們順著緩坡上的碎石路拾階而上,兩旁倏忽而過的全是瘋長的芒萁,偶有不高大的稀疏蒼松。很快就來到了“醒眼亭”,這才遇到了陡峭山勢。走走歇歇中,爬到了“妙絕亭”。極目四望,恍如進入一片原始森林。栲樹、米櫧、木荷及叫不上名字的樹,挨挨擠擠而又互不相擾。沿著林蔭小道拐過片林,爬上一小段緩坡,迎面是千年古剎鳴峰寺。新建的居士樓古色古香,側立的鳴峰閣小巧玲瓏,寺門前花草蔥蘢,大埕北端那棵蔚為壯觀的千年榕,樹型獨特、冠幅高大、迎風飄逸,好像向游客點頭招手。 站在占地約二千平方米的寺前,看到寺門柱上懸掛楹聯“孤舟依道岸,萬谷應鳴峰”,近觀恢宏殿宇,翹角飛檐,沿著中軸線進入,依次是天王殿、噴泉水池、大雄寶殿、長方形天井、祖師殿和地藏王殿。全寺的建筑形狀特別,好像一條乘載著善男信女的大船。 沿著寺南側步游道西行,登攀殿后“之”形山路,“老鷹洞”隱于懸崖叢林之中,壁立千仞,峭巖挺拔。垂直登樓四層方達,可見洞深約三米、寬高各二米,狀如鷹嘴的洞上峭巖飛崖下覆,垂木倒掛于絕壁,盤根錯節的虬枝干宛如“老鷹嘴”。站在“老鷹洞”前,極目馳騁,初春的東鄉大地,仿佛一幅色彩斑斕的精致畫卷,田野、木蘭溪和古玩城、博覽城、建材城等一覽無余,美不勝收。 鳴峰寺中還供奉著鄭良士父子的雕像,刻有“鞏橋唐中丞御史鄭良士公,妣林氏夫人;禮部尚書元弼公,妣戴氏夫人,作為神位祀之”字樣。清康熙《仙游縣志》載:鳴峰巖,在縣南十五里唐中丞鄭公良士建,久圯;孫,宋進士知縣勛公捨地,卓真人重建、明僧慧德修、清僧石舟重修。據說,唐朝御史中丞鄭良士依山朝北方向建寺,卻屢建屢塌,后來依據山頂遺留的一只古航船遺跡,依船址建個寺廟,從此未再倒塌。于是,鄭良士題聯:“孤舟依道岸,萬谷應鳴峰”。 品讀鳴峰巖,縈繞在懷的是晚唐五代著名詩人鄭良士。他生于鳴峰巖下的圣泉村,自幼博學,酷愛詩文,37歲時曾獻詩500篇給朝廷,頗得唐昭宗李燁的賞識及閩王王審知重用,最終官至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可抱負難展后,他兩度棄職而去。他歸隱故里,帶頭修建鳴峰寺、舍地捐建圣泉宮,分別躋身縣保、省保,其8個兒子均博學多才,入仕為官,時稱“鄭家八虎”,其中長子鄭元弼官至后梁禮部尚書,留下了“忠良傳家弘懿范,后昆思齊家聲遠”的好家風,善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