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連古民居 踏在蓋尾前連村的鄉間小道上,猶如走在回家的路上。不遠處,低調、質樸,毗鄰而建的19座“丁”字形古民居,那褐瓦紅磚的舊模樣,猶如一群裹著小腳的小媳婦,靦腆、端莊、古樸。 坐北朝南偏西、占地面積二十幾萬平方米,縱橫長達2.5公里的前連古居,保留明清傳統風格的古民居,存留兩百多年。這些獨具一格,古色古香的舊民居,是村里一道靚麗的風景,不斷吸引著遠近的人們,來此尋夢寄懷。 素有“文化村”“筆桿村”雅稱的前連村,以連姓為主。據連姓后人介紹,先祖是南宋的右丞相連治。自連姓始祖愷公入閩,至南宋隆興年間,連治一族從連板遷居至蓋尾前連村開枝散葉,至今逾八百年。連治的后裔——清代連春侯,在前連村為他生了4子,24孫,99曾孫,故建有19座房。至今,連姓的子子孫孫已達一萬多人。 19座古厝,都是三進,左右為護厝。各護厝用墻壁隔開,庭院內卻又有內過道把整個庭院相連。斗拱角翹、內里風格、外觀難得一致的古屋,全是榫鉚鑲嵌而成的歇山頂木結構建筑。雕功精湛的石雕、木雕、磚雕作品,彩繪圖案,雅致質樸的古居,有著古建筑最顯著的特征。 這些古居,就住著連姓一族的族人。遠看,面寬5間、7間、9間、11間,乃至19間的19座古屋,排成巧妙的“丁”字形——阿頭祖厝、田厝等6座房,穩穩當當地鎮在“丁”字形的“一”字畫上。而旗桿厝、舊厝、中厝、下張厝、仙公厝、阿毛厝、和阿五亭、阿六亭8座房,則坐在“丁”字的“豎”筆畫上。“丁”字形的鉤筆畫上,則安排后建的下過溪厝、頂過街厝等建筑屋收尾。阿五、阿六建的“大戶侯”厝,數阿五建的最出彩。面寬三進,右邊是二層三間的護厝樓(稱聽濤樓、或公子樓),左邊為護厝,書堂,倉庫。“聽濤樓”,曲形欄桿排座椅的樓圍設計新穎。屋頂二梁燈架及斗拱、雀替,垂梁上均精雕細琢,貼金繪彩。樓上墻壁遺有清代名人行書墨寶——“龍飛鳳舞”四個字。19座大厝,其中,有11個小天井的“頂過溪厝”,規模宏大,尤為獨特。 古居的窗戶,明顯可見有菱形幾何圖案,木雕古錢圈。每個大門左右墻的磚壁上,鑲紅磚雕,有兩百多幅用浮雕、透雕、線雕、陰雕等技法完成的靈蘊山水畫、神話人物畫、花鳥蟲獸畫。墻頭彩繪畫,畫面鮮活。藝術性和實用性兼具的雕作與畫圖,令觀者大開眼界。每一戶陳舊的木門上,以“上黨家聲大,鳳阿世澤長”的醒目對聯示宗派堂號,極為獨特。門前一對對迎風搖曳的大紅燈籠,仿佛在向人們傾訴歲月的滄桑。這些飽經風霜韻味無窮的老屋,讓人有“天地時煥春,人屋日見老”的感慨。 建于清乾隆、嘉慶年間的“旗桿厝”門前,至今掛著書寫“亞魁”的匾額。這是厝主人連上進在同治年間中第五名舉人時,由官府賜的匾。因門前大埕左右各豎著一對旗桿夾,故稱旗桿厝。旗桿厝前,高聳的旗桿是連姓古居里一面催后輩奮進的旗幟。村里大宗祠的廳堂上方,懸掛歷代朝廷敕封或達官貴人贈送的匾額。 獨一無二、又不張揚的“丁”字構造古居,蘊含著后世子孫“人丁興旺,文才豁達”的深意,體現連姓先人的智慧和“良苦用心”。正對著“文筆峰”的前連古厝,地靈人杰,科甲聯芳。世代耕讀,詩書傳家的連氏一族,不談古賢,就論現代,連氏子孫現有碩士百人,博士五十多人,本科生過千人,還有國家級劇作家、文藝家、藝術名家等,也算是不負祖望,子孫興旺發達。 作為莆田市“紅磚區”的樣本,已入選省級“五古豐登”示范點的前連村,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村內的古街、古厝、古寺廟、古樹、古橋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跡。我們,當珍之,護之,一直傳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