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人把仙游大濟、度尾一帶稱為“西鄉”,鳳山位于“西鄉”更西處,四處都是山,屬山地地貌,地勢徒然抬升,雨量充沛,含得住熱量和水分,滋養植物。在夏季午后或傍晚,如若城區悶熱,西北天空隱約有雷鳴電閃,卻不下雨,則十有八九是鳳山乃至“西鄉”一帶下雨了,故鳳山有山且有水,和緩處為溪,仄逼處漲溢成湖成潭。鳳山的溪流縈回,水清且淺,或在溪澗的巖石上漱流,或繞村而過,皆清淺秀氣。溪流由鳳山而下西苑,地勢漸低,遇湓地則筑壩可堰塞成湖,有著優良的水利發電條件兼觀光的優勢。山環水繞,積翠凝藍,山上則樹木蔥蘢,山下沿溪流兩側芳草茵茵。人煙埠盛的地方,開墾為良田,大都種植水稻,一年只種一茬,俗稱“一季秈”。人煙稀少的地方,則放牧牛羊,牛羊又肥又壯。 承蒙西苑鄉政府聯系接洽,我們得以第一次進入抽水蓄能電站的“上庫”參觀。驅車駛過大壩,有著幾分神秘的“上庫”終于揭開了面紗,清清亮亮的平湖被群山環繞著,如鏡如練,襟帶于群山萬壑的懷抱之間,抖落出一處山與水完美疊印交集的夢境,輕淺幽靜,輕輕地碾過每一個造訪者的心頭。 我們開車沿著六公里長的庫區公路繞湖一圈。道路兩旁紅褐色的紅毛草與蔥綠的野草雜錯相間,如織錦一般,呈現出一種原始粗獷的美學,充盈著濃郁的鄉野氣息。行駛在這條畫廊般的庫區公路上,忍不住不時地停下來,看著藍天上舒卷的白云從四面八方趕來圍觀這青山綠水,看著青山在平湖邊逶迤而去,漸漸隱于遠方的淡霧殘靄中,嵐山云影入水,映影如繪。淡夏燦爛的陽光映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泛著遠方最美的詩意,輝映著湖光山色的恬靜,一行人無不癡迷于藍天白云下山水相守的美景。 梭羅說,湖是自然的眼睛。如若有幸和“上庫”對上了眼,在人事紛紜的世間,難得遇上清澈的湖水,深邃的湖面似乎洞穿了我的內心,滌蕩去身上的風塵,仿若在這里稍作小憩,洗心革面,等待著改換天地,再進入鳳山腹地的清涼境。 抽水蓄能電站的“上庫”宛如一道開胃菜,讓人驚鴻一瞥于鳳山的瀲滟風光,可惜這“上庫”屬于國家電網的生產重地,出入一次頗費周章,私下以為如若在不影響企業生產的前提下,在度鳳線開一匝道,擇一角度最佳處拓建一觀景臺,讓人有先聲奪人之感,豈不兩全其美! 清溪在鳳山大地上流淌,汩汩不息,所到之處,就有了一種綿延不盡的美,使人心向往之,來之,游之,猶賞玩不足。在鳳山的山水間游走著,天地疏朗,雜樹生花,千迭翠微,仿佛我們就是這個世界唯一的存在,如般若一樣暢意,如菩提一樣自由…… 在鳳山,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從不花樣迭出。這里的高山永遠在聆聽著風帶來的訊息,流水則把訊息帶給遠方,從從容容,別有靜氣,或許這就是鳳山山水之魅所在,或許這也是一個中年人心底里理想的生活范本。看過了太多的風景,也看淡了世事萬象,到了看細水長流的年齡,也無精力周旋于紛繁的人事,覺得躑躅于鳳山的山水間,雖一時也說不上好在哪里,卻讓自己松弛了下來,且樂此不疲,不知老之將至,心底里有了異樣的喜悅,這大抵是鳳山山水給予我的美好之情。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上庫”僅僅只是一出楔子,鳳山的傳奇正要拉開帷幕。一路向西,風土、風情、人情跌宕起伏,高潮迭起,供養我們一幅幅壯美秀麗的畫卷。由“水庫”往西,過廣橋村,至鳳頂村,可望見幾座山峰如覆鐘如頂戴如螺髻,山腳下便是九座寺及無塵塔,十八股頭則隱于寺后的漠漠青山后,再往西行,過鳳山村,有溪流縈繞而過,清淺處便仙水洋,繼續往西,道路狹窄,依山傍水而行,曲折蜿蜒,走馬燈似的,方覺路途漫長之時,倏忽已至墓前村,此處有一岔路口,往右行約四公里,又有一岔路口,往左通向東湖村、白巖村,往右通向前縣村,下湄溪便在前縣村后,在墓前村的岔路口往左,則通向溪頭村、柳園村,閩中第一高峰石谷解便坐落溪頭村后…… 一個山下的城里人來到鳳山,看到這觸目皆是絢爛至極的平淡美,著實被嚇得不輕,像是回到了初見活色生香世界的懵懂少年時代。 顯而易見,鳳山是造物主散佚在天地間的一處武陵桃源,美到了不需要人類去刻意經營的地步,究其原因則在于這里的人鮮少去干預其原始自然的形態。這里的青山綠水永遠氤氳著裊裊的清氣,散發著清新自然的本味,逶迤著純樸原始的生態美,有著返樸歸真的自然美。在塵世里看慣了各種各樣矯飾的美,猛然間見著了質樸到極致的原生美,山是青的,水是綠的,花兒有信,風兒有情,不禁要癡了去。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我們依舊將平凡地活著,日常的點點滴滴漫過心頭,沉淀著,沒有什么意義,卻品嘗到了生活的滋味。鳳山依舊默默地守望著它的山水,沖淡平和,不徐不疾,一樣鮮少有意義,卻可以成全自己。世間從來如此,于是我們便揮霍時光,向西,去鳳山,來了去,去了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