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雨,仙游本地話叫乞雨,即是祈求神靈降雨。在生產(chǎn)力相對落后、主要是靠天吃飯的中國古代農(nóng)耕社會農(nóng)業(yè),對于水特別是雨水的過分依重,使得中華民族對雨水的崇拜之情相當濃烈,由此衍生出了許多對于雨水崇拜的文化現(xiàn)象,祈雨就是其中之一。 在我國,早在殷商年代,祈雨活動就已風行。殷商卜辭中有“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東南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的記錄,可看作是最早的祈雨咒文。西周時,祈雨的禮儀日臻完備,國家設有專司祈雨的巫師。據(jù)《周禮》記載,周朝設春官大宗伯職位,其任務是祭祀天神、地和人鬼,并明確規(guī)定:“司巫掌握群巫之政令,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舞雩”即“雩祭”,是古人為求雨而舉行的祭典。 我國最早的祈雨記載是在《晉書·禮志上》:“武帝咸寧二年春分,久旱……五月庚午,始祈雨於社稷山川,六月戊子,獲澍雨。”由此可知,古代祈雨的場所,一是在祭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壇,二是在有神靈或龍居的名山大川之中。 仙游古代祈雨的場所就是遵循上述的“祈雨於社稷山川”這一禮制,一是設在縣城西南半里社稷壇上,二是設在九鯉湖。宋寶祐《仙溪志·社稷》記道:“壇(指社稷壇)在縣西南半里。中立社稷,西為風師,立石為主。……雷風壇,壇舊在教場東北偶,蕆事間遭風雨,權就閱武亭之西偏,望東北以祭,歲以為常。其壇遂廢。” 仙游古代祈雨的山川場所設在九鯉湖的記載之一,為明《游洋志·卷八·撰述雜文》中的宋朱端學“禱雨九鯉湖見龍記”,其中記道:“湖之間有潭,神龍之所舍焉。歲旱則禱雨。于是郡守每遺官乞水,若應若否,必歸其水。” 文中明確指明,能否下雨,是歸這九鯉湖潭中的神龍所管的。神龍是古人想象中能夠飛天入地的神物,并一直被當作掌管雨水的水神進行崇拜和祭祀。早在3000多年前,關于祀龍祈雨的情況就有明確記載。春秋時,人們已經(jīng)普遍把龍當作司雨之神進行崇拜,并定期舉行祀龍祈雨的儀式。這也是祈雨場所之所以要設在九鯉湖的原因。歷代文人對九鯉湖中“神龍之所舍”的想象描寫詩句有:唐代張濬的“湖潤老龍翻”;宋代劉克莊的“凡是龍居處,皆難敵此泉。下窮源至海,上有穴通天。”;宋代鄔鳩中的“潭里龍鱗射日光”;明代柯潛的“聲落寒潭起臥龍”……明代鄭紀的“結(jié)社探龍穴”等。 文中所記的禱雨儀式和禱詞分別為:“己丑侍郎賈公選備奉御札下屬郡以禱祈為事。庚寅遣官乞水于湖,乃潔齋焚香,致禱于神龍曰:‘圣天子下詔:有永念旱甚,朕心如焚之語。臣子當若何,神其速應,則主憂可釋,吏責可寬矣。’”當時禱雨效果是:“辛卯四野竟日重陰,官至祀訖,其所先雨。壬辰水將將至。辛巳間,雨雖兩驟,而云陰復解。日光且穿漏及關而迓,復雨。” 這是仙游有史以來第一次見著于文的禱雨活動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