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古代祈雨的山川場所設在九鯉湖的記載之二,為《古詩文網》收集的明林鴻《鳴盛集》中的“九仙山樓觀”。其詩曰: 仙山有樓觀,虛爽軼浮埃。 昔日九仙人,跨鯉茲山來。 赤鯉去不返,仙人安在哉! 空余彈棋處,白日生蒼苔。 至今羽人居,往往聞風雷。 檄雨古壇瞑,禮星寒殿開。 嘗聞至人言,內景融春臺。 群生若芻狗,大道如嬰孩。 飚車與天接,豈但登蓬萊! 詩的前半闕是指出祈雨的場所之所以要選在九鯉湖,是因為這里曾是仙人居處。后半闕指出九鯉湖祈雨的實況,最后兩句表達詩人的感想意見。 在科學尚未發達的古代,祈雨是項巫術活動。詩的第七、八兩句“檄雨古壇瞑,禮星寒殿開”是指法師道人在祈雨期間食宿都是在古壇上,一到夜晚就打開古壇殿門,以虔敬的態度,在寒冷的夜晚中一直觀察星空中星宿的變化,并用星象推算的方術來推演雨的到來。 詩的第九、十兩句是檄雨的檄詞,其中“內景融春臺”“群生若芻狗”和“大道如嬰孩”,均是典出通行本《道德經》。檄詞是以“至人言”即老子之言的道理來闡述其請求降雨的理由,即是要求神靈懇請上天不要把群生當作芻狗,要一視同仁地對待自然界給予降雨。 祈雨是古代一項神圣而又縝密的祭祀活動,極不常舉行,只有在持久干旱,民不聊生的非常時期舉行。舉行時有官家辦的“官祭”,有百姓自發組織的或叫“民祭”或叫“鄉祭”“社祭”的民間祭祀活動。在民間祈雨活動中,祈雨的一般時限為七七四十九天。若在這期間祈雨有效,下了大雨,祈雨就結束,這是“文祈雨”的一種方式。可是有時旱情特別嚴重,因多次求不到雨,憤怒的人們即生怨火,即發檄文斥責,并把祈雨的龍王等神像抬到太陽底下去暴曬,這就是“武祈雨”的方式。 由此看來,仙游宋代“禱雨九鯉湖見龍記”中所記的祈雨是屬于類似民間的“文祈雨”方式,而明代“九仙山樓觀”中所記的祈雨是屬于類似民間的“武祈雨”方式,二者區別在于祭文上,前者禱文以誠懇平和的口氣請求神靈,而后者的祭文則是以檄文形式發出的。在其禱詞中把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句改為“群生如芻狗”,從中可以看出語句是帶有譴責性的,以泄天公不作美之憤情。 宋朱端學“禱雨九鯉湖見龍記”記述文和明林鴻“九仙山樓觀”詩,在仙游歷史詩文資料中,是兩份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其貢獻在于它們分別在不同的年代,記述了發生在九鯉湖地方的“文”與“武”兩種不同方式的祈雨活動,這是中華祈雨文化中絕無僅有的,從而使仙游九鯉湖地區的祈雨活動在中華祈雨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