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冰箱已進入千家萬戶,給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但是也有很多人沒有真正全面地認識冰箱,把它誤當成“保險箱”。 其實細菌在冰箱里也是可以繁殖生長的,有一種叫“嗜冷菌”的細菌一般在0℃~20℃之間最適宜生長。食物在冰箱中保存時間久了,各類細菌就會在濕冷的環境中滋生,人食用后,細菌就會入侵胃腸而引發“冰箱性腸胃炎”,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冰箱胃”,會導致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食用冷飲或冷食,使胃黏膜毛細血管迅速痙攣收縮,胃黏膜缺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減少,從而使胃部殺菌的免疫能力降低。 專家表示,食物放在冰箱里時間久了,熱性的會變成溫性的,溫性的會變成涼性的,涼性的會變成寒性的。“冰箱性腸胃炎”的癥狀往往是上腹部陣發性絞痛,嚴重者會出現嘔吐、惡心等癥狀。 為了減少“冰箱性腸胃炎”對人體的影響,我們使用冰箱時要注意如下幾點:把握好冰箱使用溫度,冷藏室的溫度一般應保持在4℃~10℃。盡量食用新鮮的食品。若食物有剩余,應在冷卻至室溫后及時存放于冰箱,避免細菌在室溫下快速繁殖。盡量不要將冰箱中的食物存放太長時間。確需較長時間在冰箱保存的食物,一般應將其放在冷凍室。食用從冰箱中拿出的食物之前,需將之徹底加熱,特別是剩飯剩菜,最好能再回鍋煮一下。一般加熱15分鐘以上,可以保證去除可能污染的嗜冷菌,減少腹瀉的發生。 有了冰箱,也并不是說什么食物都可以放入冰箱儲存,有的食物放入則會適得其反,加快其變質的速度。據《生命時報》報道,香蕉、芒果等水果放在室內陰涼處即可,如放入冰箱,會由于溫度使它們被凍“傷”,導致發黑、腐爛;茶葉、奶粉、咖啡等食物在室溫下保存即可,不需低溫保存,如果將這些食物放入冰箱,一旦密封不嚴,反而會使冰箱中的雜味和潮氣侵入其中,既影響風味,又易使其發霉變質;蔬菜中如黃瓜、青椒等也不宜放入冰箱儲存,冰箱的低溫會使它們變黑、變軟、變味、變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