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最美四月天,十八股頭仰慕已久。 十八股頭位于西苑鄉(xiāng)的西北部,戴云山支脈的東坡,與德化縣石牛山風(fēng)景區(qū)遙相呼應(yīng),山頂有南-中-北三峰,南峰海拔1507米,北峰海拔1520米,屬于木蘭溪源省級自然保護區(qū)范疇。十八股頭,又名皇冠山,因主峰上有一形似皇冠的偌大石塊而得名。《八閩通志》舊經(jīng)云:“八峰環(huán)繞,而一山中峙,迥然峭拔,勢如盤髻植荀。嘉木異卉,寒暑不改色,蓋絕勝之境也。” 朋友相約登十八股頭,我們一行驅(qū)車從沈海復(fù)線高速菜溪出口,沿著省道聯(lián)二線仙游段,直奔西苑鄉(xiāng)鳳頂村九座寺。循著九座寺西側(cè)土石山道向北,一路驚險無比。 木蘭溪源省級自然保護區(qū)有十八股頭、石谷解、山門、南少林4處景區(qū),景色秀麗,奇峰異石,使人神移目迷,嘆為觀止。十八股頭以石稱勝,怪石嶙峋,石洞清幽,有形態(tài)逼真的石駱駝、石象、石魚、石龜、石兔,有居高臨下俯瞰的石鷹、椅背光滑的石交椅、讓人有目共賞的皇冠,還有似船非船、似魚非魚的石鼓、槽溝交錯且線條優(yōu)美的石槽……這是一個惟妙惟肖、栩栩栩如生的石群世界。整個景區(qū)方圓數(shù)十里的山間和寺旁溪壁,山峰巒起伏,連綿不絕,簡直是一個滿山開遍杜鵑花的天然花園,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個震撼心靈、純凈原始的自然畫廊。 人生如登山。我們每個人,都是攀登者。沿著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登山,左手拄著小灌木,右手拉著小杉木,一路攀登上去,大家好不容易抵達第一組寬大的石窟,高約兩米,凹凸起伏,表如冊頁,渾身都是溝溝股股,沒有一個表面是光滑平整的,可容納幾十人藏身。這塊長方形的石頭,上面大小有十七個溝,十八個股,凸處凌冽狀如利劍,凹處圓潤平滑,似斷實連,妙不可言。這些凹槽想必是地質(zhì)構(gòu)造留下的活動痕跡,熔巖噴發(fā)流淌冷卻后經(jīng)風(fēng)雨不斷磨礪而成,你瞧這是“駱駝負重”,那是“海豚抱鯧”,彼處“蓮花處處開”,此處“海船劈濤”……據(jù)說十八股頭因此而得名。 達到海拔一千三四處的濕地,草枯成一片金黃,一泓清泉從草縫濕出,真是意外之極。須知,石是山之骨,水乃山之魂。這十八股頭已然高峻,一路多見巨石錯落,千奇百怪,讓人目不暇接;而山泉卻能強勁地滲透,足見山高水長。不遠處有一塊多邊形的石頭,極像一個蓮花座,頂部邊緣的折紋像蓮花辨,這就是傳說中的“石蓮花”。這應(yīng)該就是第二組巨石群,石頭表面比較光滑,沒有溝溝股股,以高、大、險而著稱。它們雄踞在山坡上,或立或臥、或俯或瞰,或臨淵獨傲、或卓爾不群……駐足每一塊石頭面前,你會慨嘆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力量。 站立山頂,空氣清新,沁人心脾;目視所及,群峰疊巒,氣象萬千,看不盡一幅幅錦繡河山圖,頗有鶴立雞群之感,一股豪邁之氣噴涌而出。人間四月杜鵑開,驀然發(fā)現(xiàn)一片姹紫嫣紅的杜鵑花呈現(xiàn)在眼前。守著曲徑幽幽,點綴在青山亂石之中,等待游人,綻放自己絕美的身姿,可謂是“何須名苑看春風(fēng),一路山花不負儂”,讓人心曠神怡滿懷遐想,無疑會給跋涉者以希望和力量,給懦弱者以毅力和堅持,給幸運者以善良和真誠。 滿山遍野的杜鵑花張開著笑臉迎接我們,不遠處就是第三組巨石群,二石相疊如皇冠的石頭豁然在目,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發(fā)光。“皇冠”下的巨石開裂一道1米左右寬的石縫,人們管叫它“一線天”。而從側(cè)面去看,它又像一只振翅欲飛的老鷹,仰天呼嘯著。既是“皇冠”,又是“石鷹”,這一石二景,令人感慨大自然之鬼斧神工。大山無私地接納了每一個訪客,用它的沉穩(wěn)、寧靜、寬廣,讓每一個歸者感悟生命,享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值得人們?nèi)ヌ骄康氖牵~群和石鷹蘊涵著深刻的歷史秘密,所謂的“鷹為志,魚為親,花為本、手為三”的天地會聯(lián)絡(luò)暗號,在十八股頭得到印證。探過“賊營”的人都知道,洞口不遠處有一石構(gòu)通道,通道的崖壁橫亙著12根像人類肋骨似的石條,唐代九座寺曾有“五百僧眾”在這里練過功,那洞壁有炊煙薰黑的厚灰層,想象一群高僧在這里舞槍弄劍、飛刀走石,可見當時這種濃郁的尚武、習(xí)武之風(fēng)。據(jù)傳,明清兩代少林武術(shù)在此文武同修,應(yīng)該說福建南少林武術(shù)概念的形成,起源于仙游九座寺,從“今之武藝,天下莫不讓少林”到“今人談武藝,輒曰從少林寺出來”。這是一個反清復(fù)明的“紅花會”活動的營地,皇冠無言,股頭為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