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冠肺炎的“無癥狀感染者”進入人們的視野,不少人因此產生了緊張情緒,擔心身邊會不會就有這樣的“無癥狀感染者”、自己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傳染。 單看字面意思,“無癥狀感染”的概念似乎很簡單,也就是已經感染了病毒,但沒有表現出癥狀。然而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無癥狀感染”其實包含了好幾種情況。借用英語時態的說法,“感染了病毒”是完成時,說明這個人“已經感染了病毒”;而“沒有表現出癥狀”卻是現在時,“當前尚未表現出癥狀”。 專家表示,實際上,感染了病毒卻檢測不出,并不是新冠病毒獨有的,大部分病毒感染都有類似的情況,這在傳染病學上稱為“窗口期”。比如曾經引起廣泛關注的艾滋病窗口期,指的就是感染艾滋病毒初期無法檢測確診的一段時間。應當說明的是,窗口期的長短與現代醫學的檢測手段相關。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提升,窗口期也會越來越短,像艾滋病的窗口期就從早期的6個月縮短到如今的10天左右。 為何“當前尚未表現出癥狀”。第一種情況其實就是新聞報道中偶爾會聽到的“出院后檢測復陽”(痊愈出院后的核酸檢測重新得到陽性結果)的病例。第二種情況在醫學上稱為“潛伏期”,也就是病毒感染了人體,但它潛伏在身體里悄悄繁殖,暫時沒有表現出癥狀,到一定程度后表現出臨床上可見的各種癥狀。第三種情況也許是最為普遍、同時也是最為隱蔽的。一個人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而又在不知不覺中消滅了入侵的病毒,從頭到尾都沒有表現出任何臨床上的癥狀。 站在疫情防控的角度看,第一種情況并不復雜,最多就是加強對出院患者的檢測,發現復陽及時處理即可,雖然會帶來一些不確定性,但總體來說還是處在可控范圍內。第二種情況也會帶來不確定性,但因為感染者最終會表現出癥狀,當出現癥狀的時候,也會提醒衛生防疫部門追溯他的感染源和接觸者,因而同樣能夠加以控制。唯有第三種情況,由于自始至終都沒有癥狀,感染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曾經感染過,既不會自我隔離,衛生部門也不會關注,但由于這樣的無癥狀感染者依然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所以就可能在不知不覺間把病毒傳播出去,導致許多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受到感染。所以對于第三種情況下的“無癥狀感染者”,我們確實需要提高警惕,不能掉以輕心。 不過,也不必對第三種情況過度恐慌。實際上,一旦有人發病,即使傳播者是“無癥狀感染者”,我們也總有可能通過追溯他的過往接觸人群,篩查出傳播的源頭。另外,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無癥狀感染者雖然可能也有一定的傳染性,但傳染力并不強。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的意見,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染力可能只有確診病例的1/3。統計數據也顯示,現有病例中只有不到5%是由無癥狀感染者傳染的。當然,發現一名無癥狀感染者肯定要比發現確診病例難,但只要做好新冠疫情的監測、追蹤、隔離和治療工作,“無癥狀感染”也是可控的。 至于普通人應該如何防護“無癥狀感染”,其實還是和以前一樣,勤洗手、戴口罩,也就足夠了。最主要的還是心態上的調整,一方面不要認為國內的疫情逐漸平息,產生松懈情緒,忽視自身防護;另一方面也不需要過度恐慌,看到誰都覺得可能是傳染源,影響到正常的生活。 據北京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