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明代戶部尚書鄭紀贊為仙游“溪南第一山”的鳴峰巖,距離縣城不足5公里,海拔只有532米,矗立于賴店鎮山尾村的南面,四周沒有高山襯托,因而顯得巍峨奇峭。傳說過去一碰到天將下雨,那里的山谷就會發出詭異雷鳴,音傳千里,由此得名。 鳴峰巖上有鳴峰寺,寺中除了祖師、菩薩、彌勒佛和500尊神態各異的香木羅漢外,還供奉著鄭良士父子的雕像。晚唐五代著名詩人鄭良士,生于鳴峰巖下的圣泉村,自幼博學,37歲時曾獻詩500篇給朝廷,頗得唐昭宗李曄的賞識及閩王王審知的重用,最終官至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他歸隱故里后,帶頭修建鳴峰寺、舍地捐建圣泉宮,還育子有方,其8個兒子均博學多才,入仕為官,時稱“鄭家八虎”。長子鄭元弼官至后梁禮部尚書,留下了“忠良傳家弘懿范,后昆思齊家聲遠”的箴言。 全寺的建筑形狀特異,好像一條大船,前后殿堂是船的首尾艙,中間長方形的天井,鋪連著兩條長廊,好比是船身,兩旁側舍好比船的左右舷。相傳此地古為海底海礁,后海沉陸浮,始為峰巒,而鳴峰升浮時,此處留有一古航船遺跡。又傳鄭良士依山朝北方向建寺,卻屢建屢塌,后來依船址建個寺廟,從此未再倒塌。于是,鄭良士題聯:“孤舟依道岸,萬谷應鳴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