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散不開的清涼和濕潤,一路向西,輕塵不飛地來到九座寺。九座寺和無塵塔給鳳山山水帶來幾分靜穆之氣,把時光凝固在久遠的唐宋。 九座寺坐落在鳳頂村鳳冠山下。《仙游縣志》曰:九座山,“在縣西北七十里,為郡邑諸山之祖,《泉南錄》云‘重巒疊嶂中巍然高聳者凡九’舊經謂‘八峰環繞一峰,勢若騰翥’,又名鳳山,唐咸通六年智廣創寺于此。乾符中賜額‘太平院’,蔡襄書。” 這座千年古剎及周邊的村落仍浸潤在淡夏的氤氳氣中,一派寧靜閑適的田園風光。寺后的鳳冠山雙峰峭立,狀似長鋒筆錐,拔地峭起,巍然聳立,凡人來此,自然肅然起敬,望峰息心,果然是一塊無上清涼的佳境。站在九座寺前那兩座有上千年歷史的宋代石幢前,我誠惶誠恐。看似不起眼的九座寺,隱于深山,卻承自中原禪宗源流,是閩中開山祖庭之一。現寺院周邊的稻田里還有唐代石砌圍墻和底基,可見當時占地之廣。在鼎盛時期,九座寺計有山門、天王殿、羅漢堂、大雄寶殿、大士堂、藏經閣、鐘樓、鼓樓、祖堂、法堂以及其他叢林所罕有的廳與浴院等二十多座建筑群,寺僧有五百余眾。 九座寺的創建者正覺禪師法號智廣,是古時閩中禪林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在鳳山投射出一束閃耀閩中大地的光芒。自晚唐五代十國起,九座寺便是閩中的禪林寶剎,也是傳說中南少林的發源地之一。清末,九座寺僧曾幫莆田南山廣化寺募捐重建,故被尊奉為“祖庭”。 與鳳山相鄰的菜溪,為仙游四大景之首,溯名久遠,其由來與正覺禪師有關,菜溪巖因其而名,也因其而顯。據南宋《仙谿志》記載,唐咸通年間,禪師自鳳山九座寺云游四方,經下湄溪,至源山寺,沿搖籃溪行,至雷轟瀑布下,見這里鐘靈毓秀,是一塊不可多得的清隱安逸所在,便在此結廬修煉,講經布道。相傳禪師以采摘野菜為糧,常在溪邊洗菜,菜葉順流而下,山麓鄉民見溪流上菜葉飄流,便稱為菜溪。禪師晚年自鳳頂、十八股頭,經下湄溪、源山寺,至搖籃溪、菜溪巖一線,云游四方,清虛澄澈、風光旖旎的山水,如清涼佛國凈土一般,啟迪人的智慧,蒼穹下,山巔上,清溪畔,禪師神游八方,思接千載,終有所悟…… 在寺前振衣斂容后,屏聲靜氣地進入寺內。寺門內側兩邊各懸掛著一幅匾額,左側是“鳳嶺梵影”,右側是“匝埊蓮聲”。祖師殿前的天井里,種著各種草木花卉,葳蕤生光,一花就是一菩提。左側中央有一石槽,用來養睡蓮,在淺綠的浮萍和深綠的荷葉間,點綴著幾朵白色的睡蓮,石槽的邊沿擺放著一圈盆栽的多肉植物,大概是受寺院清涼之氣的滋養,這些多肉植物肥嫩飽滿,熠熠生光。院內生機盎然,雖是炎熱的午后,卻氤氳著蔚然之氣,站立片刻,旅途帶來的燥熱便消融在這一隅的清涼境里。 九座寺幾經興廢,僅余三殿,十尚不足一,但這里的一磚一瓦仍不能讓人小覷,自帶著唐風的清妙莊嚴,匾額、楹聯、門扉、石槽、石鼓……隨處可見的構件都有一定的年頭,古樸、簡潔、大氣,皆有禪意。 每次來九座寺,最喜歡坐寺門前看田園風光。被清溪、池塘、稻田、菜地、瓜地和果園簇擁著的九座寺,看似鄉野的尋常廟宇,卻有著不同凡響的來頭。開山祖師正覺禪師尋遍閩中山山水水,慧眼識得此寶地,在荒野里營建起太平院,輝煌燦爛,肅穆莊嚴,利樂有情,幾經重建,幾經焚毀,終究塵歸塵,土歸土。正覺禪師一生矢志弘法,宏愿得嘗,功德圓滿。普羅眾生也好,佛家也好,都追求圓滿,所謂圓滿是一時一事的,如若看不清這一點,凡事糾結,或輕慢他人,便不足道矣! 寺前那一片剛漫過水的秧田一片碧綠,泥土下深埋著一塊塊殘瓦斷磚。這些田園曾經是華美的廟宇、神圣的道場,如今卻已歸入沉寂,令人閃念而過,頗為驚心。 九座寺后來衰頹,又有幾分神秘。十多年前發現的清嘉慶二十三年的抄本秘笈《香花僧秘典》、寺旁宋代海匯塔、寺后山中“賊營”九灣寨的 “第一垣”石窟、源山寺前的演武場遺址,又隱隱約約昭示著九座寺在清中后期詭譎莫測的風云際會中所起的某種作用,也昭示著九座寺禪宗一脈持續不斷的香火…… “創修歷一十朝耿耿金精龍象伏,氣量涵三千界巍巍寶殿鳳凰儀”。 這是大雄寶殿廳柱上的長聯,不知何人何時所撰,此大開大闔、氣勢恢弘的手筆,讓人心生敬仰。 寺門前的埕頭安放著一只香爐,對著綠油油的稻田,似有四溢的祥光,好一片禪意十足的田園風光,讓不遠而來的我們寧靜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