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通郊尾境內的唐代“福興泉驛道”和“仙游至惠安驛道”,及其近代的福廈公路和仙郊公路,為郊尾區域提供了向外界開放的便利條件,也有了人口入遷到境內棲居,使得物資在境內流通,促使境內的經濟發展。為此說,縱橫貫通在境內的道路,是郊尾區域開發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源頭。 福興泉驛道在郊尾境內所經過的路段是:由福州至泉州方向,乃從莆田縣境進入本縣郊尾境的長嶺村,一進入就得爬4里左右的長嶺,故稱此處為“長嶺”。該處驛道旁于宋咸平二年(999年)創建的“長嶺亭”,供迎送官員之用。后于明天順二年(1458年)重修,改名“廣種亭”,至今尚存。之后路段經過長安村地界,路旁有一處打鐵店,專為驛馬的釘馬掌,故此這里的地名也稱為“打鐵店”,至今仍用此地名。長安村的一個自然村因是位于驛道上,故稱為“路頂”,至今仍稱。驛道所經過的新和村一個地方,曾設有存放草料的馬棚,專供喂驛馬之用,故這個地方稱為“馬棚里”,群眾口中仍有此稱。最后路段經過沙溪村的建于宋慶歷三年(1043年)的“沙溪橋”,之后到達“梅嶺頭”。嶺上有宋初創建的“梅嶺亭”,供迎送官員之用,至今已廢。 仙游至惠安驛道在郊尾境內所經過的路段是:從仙游出發,由賴店境進入郊尾境內,得翻越位于寶坑村西面的一個嶺,叫“新嶺頭”(因諧音現今稱“仙嶺頭”)。在寶坑路段中,有一自然村處于驛道之下,故稱為“路下”(因諧音也稱“度下”)至今仍用此地名。驛道在古店村地界處的一個地方曾設馬營,即是專喂驛馬的地方,所以便稱此地方為“馬營”,因諧音的原因,就改稱為“馬墘(音營)”。驛道經過古店村的一座鎖匙形狀的橋,這是因為當地人為了鎮鎖從洪山下來入侵的“五毒”,故稱此橋為“鎖匙橋”。驛道經過了阮莊村的修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金剛橋”,其橋名可能是取金剛鎮守驛道以保平安之意,至今二橋尚存。路段再經過該村的一個山嶺,稱“下路嶺”。這嶺原名“烏石嶺”,因仙游城關人稱蓋尾瑞溝嶺以南地方為“下路”,因其又與“烏石”諧音,故改稱為此名。染厝村的一個自然村位于驛道之旁,便稱其為“大路坅”(坅是邊沿的意思),至今仍名,后有稱簡稱為“大路”。驛道經過染厝村的 “仙坂橋”之后,再經過旸谷村,便進入沙溪村,與福興泉驛道相匯合。 民國17年(1928年),福州至泉州改建為公路,在郊尾境內由長嶺至沙溪路段進行全面改造,即從長嶺經過長安村、埕邊村、郊尾村、旸谷村和沙溪村。所經之處的地名信息,有埕邊村的“崙頭橋”(因位于埕邊崙頭自然村)而名之。在福廈公路和仙郊公路交叉點的郊尾村設立車站以調度過往車輛,由“郊尾車站”大角度拐上了“吳厝嶺”(因位于郊尾吳厝自然村,故名之)的坡,過旸谷村,到達沙溪村。 民國17年~19年(1928年~1930年),仙游至郊尾公路修通,經過郊尾境內的是:由蓋尾境的“田頭店”進入郊尾西山村的 “埔尾橋”(因位于埔尾自然村而名之),其橋旁的自然村就稱為“橋頭”。之后經過“梅塘”街道,再經過三埔村的“圣嶺頭”和郊尾村的“郊尾嶺”兩個坡嶺,就進入“郊尾車頭”街道。因民國24年曾在此地設立私營的貨運車站,當地人稱車站為“車頭”,故“郊尾車頭”便成了這一路段的地名。經過“郊尾橋”,到達“郊尾車站”,與福廈公路相匯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