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張慶禧,1970年出生于仙游縣,1990年畢業(yè)于福州師范專科學校,中國民間工藝師,海峽藝雕紅木畫研究員,擅長將彩繪與油漆融合作畫于木板上。 沒有榮譽,沒有光圈,張慶禧窩在仙游一角,十年間只做一件事:在木板上彩繪,再上漆。 走進張慶禧位于大濟中學旁的工作室,只見一張大桌子上是滿滿當當的彩繪顏料和畫筆,地上有零星的幾個成品。“現在基本上是來電預訂,之后我琢磨一段時間,再花上半個月左右時間創(chuàng)作,就把貨交出去了。”張慶禧說。 2010年,張慶禧成立仿古紅木畫研究工作室,開始潛心研究金絲楠木版畫。一個鄉(xiāng)村中學歷史教師,走上了一條不為人所理解的“小道”。 仙游是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長期浸染在此環(huán)境中,張慶禧對丹青情有獨鐘。“大學時,我在福州烏山畫院待過一陣子,攢了一些國畫基礎。”遠的唐寅,近的李耕、李霞等畫家,他都臨摹一遍。而仙游大濟、度尾等地有多個私人木材交易市場,張慶禧身邊多的是做木材生意的朋友。課余閑暇時間,他開始拿閑置的木頭來創(chuàng)作。 從板材切片挑選,到烘干、制作外框,再用電烙筆勾勒線條、上彩、上漆,釘銅扣。每一個步驟,于張慶禧而言,都馬虎不得。 “我使用較多的材質是金絲楠木、黃金樟、花梨木等名貴木材。”張慶禧以金絲楠為例,金絲楠木中的結晶體明顯多于普通楠木,木材表面在陽光下金光閃閃,上漆后,金絲浮現,且有淡雅幽香。 《七子度關圖》《四大美人》《李清照詞意》《高山流水》,一幅幅作品寄寓濃厚的歷史文化韻味,傳統(tǒng)畫與名貴木材,彩繪與油漆,結合得恰到好處,仙作在張慶禧手中有了一個新的呈現。 因為這項技術少有人在做,前期單是試驗,張慶禧就花了近3年時間。回想起這一過程,他覺得太漫長了:“木頭本身就是油質的,顏料多是水性的,油漆又是油性的,如何將水與油相融,將畫穩(wěn)定地呈現在木板上?只有不斷地調整比例,調整彩繪、油漆原料,才得以成功。” 有時候試驗試砸了,張慶禧也閃過放棄念頭,但轉念想想還是要堅持下去。 工作室里有一小間屋子,堆滿了早期作品。那些作品在張慶禧看來,大多顯幼稚。如今,經過十年沉淀,張慶禧的作品逐漸被認可,不少人專程找上門定制,他自己也與安徽一家唐古拉文化藝術館合作,長期供應作品展銷。 現在,只要拿到一塊板,張慶禧就盯著想:如何留白,如何根據木板的條紋設計圖案。“十年都熬過來了,我想再努力創(chuàng)作下去,想讓更多人認識這個仙作作品。”張慶禧說。 圖為張慶禧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