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仙寺一側(cè) “飛爐圣景” 岱仙寺 康熙仙游縣志記載:“岱仙山,在縣西北三十里,其下有巖,祈雨多驗(yàn)。”因山上一個(gè)飛天仙妃爐的美麗傳說,令建于宋代的岱仙寺聲名鵲起。 漫登雨后青山,見山嶺逶迤優(yōu)美如故,林路蜿蜒,四野肅靜。隱隱約約看到,那山高處褐瓦顯,低墻立。倚涯而駐的山寺,在一片蔥蘢的世界,引人仰思。深山隱古寺,白云是故知。大隱隱于山,長與青山作知鄰——謁賢,拜仙,每登一座山,謁一座寺,每每揭開寺謎,都為居寺僧賢異于常人的高志而折服,受教無窮。 岱仙山上的岱仙巖,亦名岱尖寺,岱仙寺。耳聞已久的禪寺,初踏,初見,神秘又古老。寺內(nèi)石刻碑文云:建于宋孝宗年間(1166年)的岱仙寺,檀越主乃進(jìn)士出身、官歷正義大夫的吳昭忠及其孫兒吳良弼(進(jìn)士出身,官歷文殿學(xué)士)捐山悍建,求得圣顯。清康熙十一年十二月(I672年),汀州府上杭縣中都翰林宦族貞字陳翁,置本巖戶莊田2.65畝地以觀佛前,是佛門功臣。清康熙丁酉年(1717年)由岱仙寺住持僧通攜緣重修。清道光丁酉年(1831年),由吳氏董事吳云明、云啟、會珍、會芹、光積、光洋、同募修。清朝同治癸亥年(1863年),由吳氏大宗祠重修上座,寶山吳大眾重修下座。光緒七年(1881年),由寶山吳氏勤募而改遷到原舊址上層新建一座仙妃閣,仍奉仙妃像以祀。 1982至2003年,經(jīng)幾次重修,仙妃閣左右擴(kuò)建兩間房,新建一座玄禪廟,雕觀世音菩薩及唐玄奘取經(jīng)像以祈。寺前原9米的草地,擴(kuò)筑5米寬9米深,鋪磚埕,筑圍墻,蓋四角亭,建大門,開通1.5公里的馬路。自此,岱仙寺,成了四方民眾祈福求雨、觀景的靈蘊(yùn)之處。 神奇的傳說給這座峻秀的青山披上神秘的色彩。岱仙巖峭壁危崖之上奉供三圣法主仙妃、凰龍、修仙三尊塑像的仙妃閣,是度尾余氏道公帶頭捐建的。相傳,明洪武七年(1315年)泉州彎甲鎮(zhèn)仙公山所奉三圣法主的仙妃爐,飛降至岱仙山的一塊巨石上。巨石上即現(xiàn)“飛爐圣景”四個(gè)大字。八仙之一的呂純陽仙師(呂洞賓),大筆一揮:“明初飛錫,爐火長新。馬仙岱降,杜陸飄身。龍鶴并翮,石壁崢嶸。紫云彌閣,勝景秋春”。石壁上的題字金光閃現(xiàn)。特別是在仙妃閣后門東側(cè)巖石上,呂大仙神筆一揮,石壁即現(xiàn)“圣泉”二字。隨即,一股清泉從石上飛涌而出,涓流不竭……仙妃閣,于道光年間重修,2007年重建。 建在懸崖峭壁上的仙妃閣內(nèi),三圣塑像傳神,檀香燎繞。“飛爐圣景”石刻仙韻長存。閣外峭壁上,“圣泉”二字亦隱約淺現(xiàn),苔青壁直。然清泉聲遠(yuǎn),風(fēng)動叢林入耳輕。因仙妃爐而聲名在外的岱仙寺,更因大旱時(shí)期,祈雨靈驗(yàn),幾百年來,信眾多,香火旺。一百多年之后,三圣仙妃爐又從圣山村,“騰空而起”,“飛落”至度尾云水村小路邊。云水村也建了一個(gè)岱仙寺為“小路岱仙寺”。而圣山村的岱仙寺因在大路邊,故為“大路岱仙寺”。 親臨岱仙寺,欣觀其居山之涯,禪意祥現(xiàn)。心累擎檀香,身疲有憩處。從仙妃閣的后門出去,我們踏著高而險(xiǎn)的石階,登至寺的最高峰,春風(fēng)拂面,仰見玉竹亭亭,直插云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jiān)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此刻,與三五好友,坐在林中小屋下,掬一杯青茶輕茗,對著一片蔥青的竹林,細(xì)品竹子堅(jiān)勁與高潔的秉性,寧心靜氣。任一瓣心愁隨風(fēng)遠(yuǎn),性若竹,情志自堅(jiān)。 立山之巔,望層林疊翠,危峰兀立。而寺旁一棵枝繁葉茂,狀如傘狀的百年茂桂,格外引人注目。“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禁不住,憶起李清照之詠桂佳句。飲神泉食甘露聽禪音,地靈物自華。岱仙寺現(xiàn)任住持為善德法師,他剛至岱仙寺不久,卻情系禪寺,用心維護(hù)歷經(jīng)八百多年風(fēng)雨、岌岌可危的古剎。 古人贊曰:“岱仙巖石竅爭流,云林巖新歲牡丹”。岱仙山,飛來神仙解天災(zāi),曾聚英雄拯民難,岱仙寺,是一座神奇、靈蘊(yùn)而又意義非凡的寶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