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生態環境優美、配套設施完善的鳳山新村。 6月3日上午10點多,在仙游縣西苑鄉鳳山村,52歲的省定貧困戶佘玉庶剛喂完自家的牛。他將沾滿土的帆布鞋換成拖鞋后才走進家中。他的家不大,但電視、桌椅等擺設整齊,墻面雪白,是剛粉刷過不久的。 “現在的生活好多啦!”聊起家里的變化,佘玉庶笑開了花。患有腿疾的他和同樣身患殘疾的妻子因殘致貧,之前只能靠熟人介紹在外打些零工,收入少還不穩定,生活十分拮據。被列為省定貧困戶后,在村里的幫助下,佘玉庶在村里提供的公益性崗位當上了保潔員,每月領取工資1570元,并利用當地爭取到的中央產業補助金、省級產業補助金等資金,飼養了6頭牛。此外,他與妻子每月合計可以申領330元的殘疾補助金。“算下來現在一年單單工資和補助金就有2萬多元!”佘玉庶笑呵呵地說道。 “鳳山村精準扶貧戶11戶49人,貧困原因主要有缺資金、因病、因學、自身發展動力不足、因殘等,雖然通過就業、教育、搬遷、金融、兜底等幫扶措施在2017年實現全部脫貧,但如果沒有發展集體經濟或單靠‘輸血’,這種脫貧是脆弱的。”鳳山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青山認為,只有發展產業并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強自身“造血能力”,才能確保脫貧不返貧。 今年春節前夕,市委書記劉建洋深入鳳山村,調研扶貧開發工作,走訪慰問困難群眾,對該村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提出指導意見。 作為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第四批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的鳳山村,地處仙游縣環山區生態旅游經濟區內,擁有仙水洋、仙巖洞、仙人谷、九仙溪水庫等豐富的旅游資源。利用這些天然優勢,鳳山村積極引進有實力的企業進行合作,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目前,鳳山村村集體注冊成立的仙谷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與縣屬企業仙水洋開發有限公司就旅游開發等項目開展深度合作,在仙水洋景區配置游船20余艘,每年可增加村財收入6萬余元;發動村民和村集體共同投資開發的仙水民宿和餐飲中心項目連同部分山地已完成對外發包,將和福建省大臻文化有限公司開展研學活動、戶外拓展等合作,每年可為村財增收40萬元。同時該村也是革命老區基點村,投資30多萬元建設“仙游縣革命老區教育基地鳳山紀念館”已完工,這將通過“紅+綠”進一步促進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融合發展。 旅游的發展帶動了村民的增收。村民陳國穗就是受益人之一。2017年,她從外地回家照顧生病的婆婆,發現仙水洋景區的開發帶來了游客住宿需求。于是,她在2018年把自家3層的別墅打造成鳳山村首家民宿——如家民宿。她告訴記者,開民宿和在外打工掙得差不多,但在家能照顧婆婆,經常和孩子相聚,生活質量更好了。考慮到旅游旺季,客房經常不夠住,貧困戶經濟困難,陳國穗還帶動了一家在外謀生的貧困戶開起了民宿。如今,該村有如家民宿、80號民宿、歸來客棧、仙水人家等10余家民宿及農家樂,進一步拓展了當地村民的增收渠道。 在發展旅游服務業的同時,鳳山村還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鳳山村成功注冊“仙水鳳山”系列農產品商標,引導在家務農的村民種植經濟價值高的紅米、紫米等農作物,并與市振興鄉村集團在農產品加工、包裝、銷售、開發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為拓寬銷售渠道,從去年起,鳳山村的農產品通過線上的農商銀行福E購、壺蘭商城,線下的實體店、市振興鄉村集團、縣振興鄉村公司等多渠道銷售。截至目前,“仙水鳳山”系列農產品累計銷售額約50萬元,相較同類產品提升約20%的附加值。 “經過近年來的奮斗,鳳山村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8406元穩步提升到2019年17270元;村財收入從2016年5.7萬元增長到2019年76.3萬元。其中,全村11戶精準扶貧戶不但在2017年全部脫貧,而且人均年收入在2019年達16203元,比省定貧困線高4.32倍。”陳青山告訴記者,產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崗位、帶動了村民增收、壯大了村財收入。2019年,鳳山村委會利用去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為全村1929人代繳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共計花費48萬余元,實現了全村人民應保盡保,讓村民共享發展紅利,贏得村民一致叫好。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年。陳青山表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鳳山村將緊緊抓住創建“福建省鄉村振興試點示范村”這一契機,把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拓寬村財、村民增收渠道,鞏固全村11戶貧困戶脫貧成果,推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提升,初步形成以特色農業為基礎、農產品加工為重點、鄉村旅游為支柱的三產融合發展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