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峰鄉鄉村·鄰里服務中心。
海峽藝雕旅游城黨支部慰問大濟鎮貧困戶。 仙游縣高質量推進基層黨建與項目攻堅、精準扶貧、鄰里中心建設等有機結合。截至目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920戶19608人已全部脫貧,3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已全部摘帽;園區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到現在的950多億元,實現了園區黨建工作和經濟發展同頻共振、互促共贏。 近年,仙游縣創新推行“黨建+”行動模式,將黨建與項目攻堅、精準扶貧、鄰里中心建設等有機結合,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探索“黨建+”的發展模式,形成以黨建為引領、統籌推進各項工作的黨建服務體系,推動全縣黨建工作創特色、見實效,為建設新時代美麗新仙游提供了堅強支撐。 黨建+脫貧攻堅 繪就美麗新畫卷 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連日來,在社硎鄉田利村“中共閩中特委羅木坑交通站”紅色教育基地,一批批黨員前來重溫革命史。同時,該村開辟的2公里長的“紅軍路”更是吸引了不少人來體驗重走革命路、穿紅軍服、唱紅軍歌、吃紅軍餐等。 農村工作的好壞,脫貧攻堅成效如何,關鍵在人。田利村曾是閩中特委機關長期駐扎地,近年來,在市委組織部掛鉤幫扶和木蘭社區黨委山城聯動共建下,該村將建強攻堅隊伍作為關鍵抓手,選優配強一線攻堅隊、先鋒隊、專業隊、服務隊,大力發展紅色旅游。 市委組織部派駐田利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陳立廣介紹,該村以綠色山水為主導、歷史文化為依托、特色風情為脈絡,在發展紅色旅游的基礎上,還建設了110畝油茶、30畝生態水稻、31.5畝獼猴桃以及金線蓮等基地,并投入16萬元在田利村設立180平方米的農特產品展示中心,采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有力帶動了群眾致富增收。 仙游縣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村38個,近年來,該縣突出抓黨建與脫貧攻堅“雙推進”,堅持“基礎、隊伍、載體、機制”等“四驅”同向發力,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提供永不褪色的“紅色引擎”,實現了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互促雙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特別要建強基層黨支部”。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該縣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紅色磁場”作用,帶動“后進”黨組織走上正軌,通過選好一線攻堅隊,近三年共選配53名優秀干部充實鄉鎮(街道)班子,推選130名致富能人擔任村級黨組織書記。鑄造幫扶先鋒隊,建立“321”掛鉤幫扶和“每月19日統一走訪慰問”制度。配強扶貧專業隊,配備專職扶貧干部72名,320個有貧困戶的村(社區)至少配備1名扶貧聯絡員,為一線攻堅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七一”前夕,在各級黨組織的帶動下,斥資200萬元修繕的中共福建省委上湖底駐地舊址在鐘山鎮臨水村28號揭牌開放,并被授予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未來,該村將以發展紅色旅游為抓手,建設步游道、垂釣池、露營草地等周邊景觀,以紅色旅游帶動臨水村民奔小康。 這是仙游高質量推進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生動體現。截至目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920戶19608人已全部脫貧,3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已全部摘帽。 黨建+共享創新 增添發展新動能 連日來,在迎賓路項目征遷工作中,鯉城街道黨政班子、工作隊主動放棄節假日,冒著酷暑,加快簽約,該項目征遷工作將于近日完成。 迎賓路項目南起金鳳橋新橋,北接北三環路,道路全長643米、寬68米,涉及征遷面積6萬余平方米,涉及征遷房屋72戶。該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莊喜福告訴記者,該街道成立臨時黨支部,由黨員分批分組進行,實行“5+2”“白+黑”工作法,堅守在工作一線,確保道路早日建設,預計今年年底該項目將實現竣工通車。 投身主戰場、爭當排頭兵,建設一線哪里有任務,哪里就有黨旗。今年來,圍繞突出開放招商、強化項目帶動,該縣創新黨建+機制,從縣直單位選派黨員干部,在服務重點項目的一線黨員中,設立重點建設項目臨時黨支部,把黨旗插在項目攻堅最前沿,共享優秀的黨員干部人才,讓他們在一線積極作為。 同時,針對仙游開發園區、工業園區較多的特點,該縣還探索區域化“共享黨建”新模式,集組織聯建、隊伍聯育、活動聯誼、服務聯手、保障聯籌于一體,在園區設置黨群活動服務中心,開設專門服務窗口,建設黨建網格片(聯建片)和黨員聯絡點,聯合實施“推優育苗”“素質提升”“黨員安家”等項目,激勵園區42名“口袋黨員”主動亮身份,深入現場,跟蹤服務,助推項目快速建設。 連日來,在仙游經濟開發區,依托黨群活動服務中心,該園區組織黨員干部和業務專家入駐輪值,向企業提供行政審批、證照辦理、能源保障等服務,向黨員和職工提供技術培訓等“一站式”服務,細心暖心的措施得到了企業的連連稱贊。 黨旗飄在一線,堡壘筑在一線,黨員沖在一線。疫情發生以來,仙游廣大黨員干部靠前服務、靠前排查、靠前決策,有力推進經濟發展和復工復產。截至目前,仙游園區經濟總量增長到950多億元,實現了園區黨建工作和經濟發展同頻共振、互促共贏。 黨建+鄰里中心 增強群眾幸福感 “就近可以享受到便捷的電商培訓服務,不用出鎮還能辦理便民服務,真是太方便了?!?月2日,在書峰鄉鄉村·鄰里服務中心里,村民陳建耀高興地說,有事找“鄰里中心”,沒事來坐坐也成為習慣。 作為仙游的首個鄉村鄰里中心,該中心共設立名優產品展銷區、信息共享服務區、青黛扎染體驗區、鄉村講習所和直播間等五大功能區,為群眾提供生活便民服務、培訓體驗服務、農業公益服務、電子商務服務等,既打通了農村服務“最后一公里”,又可充分激發鄉村生產力。 記者漫步其中,只見和書峰鄉枇杷特色產業相關的枇杷膏、枇杷葉茶等各類衍生品擺放其中。該鄉黨委書記張春志介紹,鄰里中心的建成,對內可提供就業扶貧、崗前培訓、農副產品孵化及鄉村數據共享、鄉村休閑體驗等“中心+N”的終端便民服務,對外則是各類農產品的展銷區,一舉多得,讓居民“近”享便捷生活,不失為鄉村美好生活的一種新的探索。 推進“黨建+”鄰里中心建設,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效途徑。今年來,仙游縣落實市委部署安排,圍繞建設“黨建+”鄰里中心、提升基層治理效能要求,突出政治統領、統籌整合、服務為本、差別配置,結合實際,立足城鄉差異,在充分考慮便民利民基礎上,結合資源稟賦、區位條件、人文特色等實際,探索打造不同特色的鄰里中心模式。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在鯉城街道南橋社區宋橋安置片區內的“黨建+”鄰里中心建設現場,工作人員正對“5G+社區”規劃進行再研究。 街道黨工委書記傅俊忠告訴記者,該中心主要圍繞建設“線上+線下”“5G+物聯網”的黨群服務綜合體,除配置便民服務功能外,集成社區治理、社區服務、社區保障、社區文化于一體,將打造開放、集約、共享的“一刻鐘”鄰里黨群服務圈,讓黨員群眾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家門口”服務。 下一步,仙游還將持續面向黨員群眾廣泛征求“黨建+”鄰里中心建設意見,堅持將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市場服務、志愿服務下沉鄰里中心,在謀劃鄰里中心建設時不片面追求面積、檔次、規模,更加注重場所空間“一點多用”“共享共用”,最大限度滿足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