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3歲的黃加成在仙游縣大濟鎮蒲山村村委會主任、村支書書記的崗位上堅守了20個春秋。一路走來,他堅持以“工匠精神”為村民的幸福生活不懈奮斗,引領村民走上“一村一品”的發展新路,促使這個負債的后進村一躍成為富足小康的先進村。 2000年,黃加成上任村委會主任時,蒲山是個名聞遐邇的“空殼村”:村財負債70多萬元,村道泥濘,經濟落后,不少青壯年都外出打工,養家糊口。2003年,黃加成當選村支書。身懷古典家具制作技藝的他,看準該行業的發展勢頭,于2007年創辦龍虎山古典家具公司,帶出20多位木匠師傅,當年獲利百萬元。 率先闖出致富路后,黃加成不怕別人搶自己的飯碗,慷慨地拿出資金、提供技術,帶動村民辦起家具廠,全村迅速崛起古典家具廠80多家,產銷一片紅火,外出打工的青壯年紛紛回鄉創業,還吸引了百余名外來工進村務工。 古典家具產業做大后,黃加成成天琢磨如何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確立競爭優勢。他帶頭從浙江、廣東等地引進木材烘干和脫脂生產先進設備,用高品質樹立 “蒲山制造”家具品牌;同時憑借材料、訂單和技術優勢,主動幫扶村里弱小企業,或幫小廠打包進口木材、烘干木材以節省成本,或把穩賺的訂單分給正在打開市場的新廠來做,并選派推銷員推銷、委派經銷商推銷、依托互聯網推銷等開拓市場。質量上乘的家具適銷對路,加上誠信經營,“蒲山制造”很快叫響了,越來越多的村民依托古典家具產業,走上致富路。 在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時,黃加成意識到,只有發展村集體經濟,才能從根本上將“空殼村”變為“實心村”。他先后通過盤活集體閑置山地、興辦家具展廳和空殼村入股分工等壯大村集體經濟。他聽取全村黨員和村民代表的建議后,將村集體的山坡地600多畝劃分8片,分別承包給村民種植果樹,還從廣東引進綠皮果蔗品種,種植甘蔗600多畝、蔬菜500多畝,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和村集體經濟壯大。他多方協調努力在村里建成家具展廳,為村集體每年增收13萬元租金。如今,蒲山村財年收入超30萬元,已成為全縣“富民強村”示范村,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黃加成拿出“繡花精神”,不厭其煩地在村、鎮和部門之間奔走,讓民生實事一項項落地。投資660多萬元建成蒲山小學教學樓、村部綜合樓,村道硬化5.4公里,架設80多盞路燈,760戶村民用上自來水,家家戶戶垃圾“日產日清”。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以2015年個人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為契機,成立勞模調解工作室,助力蒲山村上榜“全國民主法治村”。 2016年,黨中央吹起了精準扶貧集結號。黃加成等村兩委一班人對全村31戶貧困戶致貧原因科學分類,施行“一戶一法”精準扶貧,帶領村兩委干部對接資金、技術、項目、信息等,集中力量幫助有強烈脫貧愿望和具備一定勞動技能的貧困戶提早脫貧致富。他們協調縣農信社、農行為貧困戶辦理扶貧小額信貸,幫助16戶申請小額貼息貸款80萬元用于創業,解決8戶貧困戶在家門口古典家具廠的就業問題。 為了解決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問題,他還帶領村兩委干部實施造福工程、災后重建及危房改造等,11戶貧困戶40人獲補助37.27萬元,均已實現住房有保障。對于無勞力、因殘因病致貧的,強化社會救助托底功能,為因殘致貧等5位貧困群眾安排公益崗位就業,實現穩定脫貧。 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對村里貧困戶子女讀大學的,在享受縣里每年5000元補貼的基礎上,黃加成等村兩委一班人還通過社會扶貧愛心幫扶形式,牽線愛心企業家資助5名貧困大學生每人每年1萬元、直至大學畢業。 多年來,黃加成救助困難戶89人次,幫扶貧困學生22人,各種捐資累計100多萬元。端午節期間,他自掏腰包為特困戶量身定制扶貧物品,登門給患有慢性病的吳珍珠、五保戶林泉添、殘疾人黃玉美等送上了自己動手制作的雞翅木、杉木靠背椅,拐杖和慰問品。 黃加成對筆者表示,當村支書和做好家具異曲同工,既是一門“技術活”,更是一門“精細活”,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巧手雕琢的敬業專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