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筆”是明清時代蜚聲四海的仙游名優特產。“茅筆”是傳統毛筆的一個另類,她與普通毛筆的根本區別在于,普通毛筆的筆頭均以動物須毛為原料,而茅筆則以茅草為原料。 乾隆版《仙游縣志》載曰:“以草為之,出九鯉湖者佳。可作大書”。——縣志還全文收錄清朱彝尊《仙游茅筆歌酬徐檢討釚》(本文簡稱“茅筆歌”)。 “茅”即“白茅”,方言俗稱“鳳花”,是本地民間異婦孺皆知的禾草類植物。除了藥用價值外,更被民間視為瑞草,積淀著異常深厚的植物文化內涵。在傳統民間觀念中,白茅具有鎮邪避穢醒神的特殊作用,因而,端午節用以取代菖蒲,婚喪及其他民俗儀式則用以取代桃木劍…… 白茅是瑞草,筆是神圣之物,以瑞草制筆,似乎合乎傳統文化觀念。然而,眾所周知,以動物的須毛制筆是古人經過千百年的反復摸索、嘗試和改進后的必然選擇,這是由動物須毛符合物用的諸種屬性決定的,因而從千百種傳統天然材料中脫穎而出。而茅草畢竟屬于植物纖維,其耐浸潤、韌性、彈性和強度均不能與動物須毛相比擬,白茅真的可以作為制筆材料嗎?用白茅制作的筆真的可以取代傳統毛筆的功用嗎?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仙游茅筆不但能夠在實用性上取代傳統毛筆,而且一躍成為文房嬌寵,深為各階層的文人墨客所鐘愛,都以能擁有一桿為幸事。尤其難得的是,當時的許多文壇名流都留下了詠頌茅筆的詩作。這類詩作除了縣志收錄的朱彝尊“茅筆歌”外,還有納蘭揆敘的《他山師以仙游茅筆見惠賦謝》、查慎行的《仙游茅筆歌》以及沈學淵的《仙游茅筆三十二韻》等。 朱彝尊的“茅筆歌”字頗生僻,又多用典故,普通讀者頗不易解—— 君不用鐵梳梳秋兔毫,亦不用束青羊毛。 別搜凡材逞妙技,鼠須虎仆非爾曹。 吾聞仙游郭外山最高,仙人九鯉云中遨, 紫鱗三百二十四,白蝦蟆吠黃雞號; 有時懸崖忽題蝌蚪字,是豈不律人間操。 茅田深深野火燒,未盡樵夫蕘豎赤腳騰磽嶅, 拔茅連茹縛作將,指節六寸之體兼頭尻, 桃枝竹罷火熨貼,鹿角菜兔膏煎熬。 誰與智者創此物,將毋九何一范授以刻髓之蘆刀? 垂虹亭長嗜奇癖,一床載得還吳艚。 分我一管已足豪,當其運腕大稱意, 筆頭公喜長堅牢,人生知己隨所遭。 良工對之但駭愕,足使李展汗走屠希逃。 朱彝尊(1629—1709),浙江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清初學者,詞人,曾參與《明史》修纂。主要著作有《曝書亭集》《明詩綜》及《詞綜》等多部數百卷。 此詩為朱彝尊答謝文友徐釚贈送仙游茅筆而作。徐釚是吳江(今屬江蘇蘇州)人,也是清代詞人,也曾參與《明史》修纂。徐曾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歸里后南下游歷,在仙游購得蜚聲天下的仙游茅筆,返回時特意贈送一桿給朱。朱見筆訝異,試用后頗覺稱意,因嘆物用之奇,乃作此詩。 朱彝尊“茅筆歌”主要是贊頌仙游茅筆在制作思路上另辟蹊徑和制作工藝上的精巧。“鼠須虎仆非爾曹”謂茅筆的制筆材料與傳統毛筆絕不相同。“鼠須”“虎仆”均為傳統制筆材料,虎仆,古獸名,《太平御覽》卷九一三引晉張華《博物志》:“有獸緣木,綠文似豹,名‘虎仆’,毛可為筆”,后因以之代指筆或制筆材料。“紫鱗三百二十四”代指“九鯉”之數,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鱗介篇》:“鯉,脊中鱗一道,每鱗有小黑點,大小皆三十六鱗”,后人因以“三十六鱗”作為鯉魚的別稱。“白蝦蟆吠黃雞號”渲染九鯉湖仙凡共處而彼此和諧的深幽境界。白蝦蟆,即白蛤蟆,也就是白蟾蜍,指仙境中特有的靈物。唐呂巖《七言》以“玉女控攏蒼獬豸,山童提挈白蝦蟆”描述昆侖仙境,朱詩以此烘托九鯉湖的仙靈之氣。黃雞,指普通家雞。“黃雞號”即“家雞鳴叫”,說明附近有山居的農家,“蝌蚪字”指古人傳說九鯉湖石崖上不時會出現不可辨讀的蝌蚪文(實為渲染九鯉湖的仙靈之氣)。“未盡樵夫蕘豎赤腳騰磽嶅”,意為砍柴的人在布滿小石子的山頭采集未被野火燒盡的(茅)。蕘豎,割柴草的童子。磽嶅,指貧瘠、布滿碎石的山頭。“拔茅連茹縛作將,指節六寸之體兼頭尻”謂采集白茅,扎縛成束,每束長度為六個“指寸”。指節六寸,指長度相當于“指寸”之六寸。“指寸法”是傳統針灸用于計算距離取穴的方法,有“拇指寸”、“中指寸”和“一夫法”三種,“六寸”相當于兩個四指并攏的寬度。“熨貼”指把扎好的筆頭用火烘烤使緊實柔順。“鹿角菜兔膏煎熬”指用鹿角菜膠和兔油慢慢熬煮。“將毋九何一范授以刻髓之蘆刀”,謂莫非是九鯉湖仙人傳授的制筆秘法?九何一范,說的是九鯉湖的何氏九仙和范侯公。刻髓,就是能刻入骨髓,形容刀具鋒利。蘆刀,古書上記載的一種植物,葉片鋒利,可加工作刀具,本句極言制筆思路之新巧。“垂虹亭長”指的是徐釚,因為徐號“虹亭”。“李展汗走屠希逃”,謂像李展、屠希這樣的制筆名家,如果見到茅筆的話,也會自愧思路、技藝都不如人家,因而走避不迭。仙游茅筆制作工藝之新奇巧妙由此可見一斑。 讓今人遺憾的是,這種制筆工藝已經失傳,這道金字招牌已然掩埋在歷史的積塵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