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一”前夕,市委文明辦全體黨員干部冒著炎炎夏日,頂著藍天白云,沿著蜿蜒山路,穿過翠綠群山,來到仙游縣鐘山鎮臨水村,圍繞掛鉤扶貧,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時間雖只有一天,活動卻一個接著一個,并在臨水村民宿過夜。臨水新村的優美環境令人流連忘返,臨水當年的光榮歷史令人崇敬,如今的可喜變化讓人贊嘆,干群的盛情厚意叫人難以忘懷。 臨水村位于鐘山鎮西北深山腹地,是革命老區基點村。1943年3月,中共閩中特委進駐臨水村上湖底,同年8月在此召開閩北閩中特委領導人會議,作出省委活動中心從閩北南移閩中的重要決定。上湖底會議成為福建省委粉碎國民黨對閩北重點進攻的轉折點,對實現省委南遷直至福建解放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為深耕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沃土,挖掘紅色旅游資源,2019年5月起,臨水村對舊址進行修復、布館等系列保護性修繕,將其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其永綻紅色光芒。修繕一新的舊址山巒環抱,背山面湖,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顯得更加莊嚴肅目、美麗壯觀。我們先參觀剛落成揭幕的原省委機關舊址,聆聽當地村民志愿者給我們介紹當年的光榮歷史,并就地重溫入黨誓詞,然后我為黨員干部就如何當好合格共產黨員上堂黨課。參觀舊址,令人浮想聯翩,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涌上心頭;重溫誓詞,讓人心潮澎湃,對革命老區的扶貧責任壓在心上;黨課教育,叫人不忘初心,對革命初衷的宗旨意識記在心中。大家紛紛表示,要牢記使命,履職盡責,努力為革命老區的脫貧奔小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臨水村山高林密,平均海拔超過700米,這里交通閉塞,人口僅有577人,還散布在1萬多畝林地間的三個自然村里。面對重重阻隔的高山險壑,村民選擇走出大山或打工或經商,留不住人的臨水村就成了集體經濟為“零”的空殼村。2016年臨水村被列入市級建檔立卡的貧困村,有建檔立卡的貧困戶9戶,其中固定貧困戶3戶11人,省定貧困戶6戶19人。四年來,在市政府領導掛鉤和市委文明辦牽頭及市直有關部門的幫扶下,通過產業扶貧,就業幫扶、教育扶持以及政府兜底等一系列措施,臨水全村貧困戶全部達到脫貧標準,曾經是“空殼”的臨水村如今村財固定收入為30萬余元。尤其是2016年,臨水村啟動整村搬遷工程,在鐘山鎮集鎮區選址建設新村,涉及搬遷戶64戶。將臨水村5戶貧困戶納入安置范圍,還安置了全鎮范圍內1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部分低保戶及危房戶。如今一排排中式的白墻紅瓦建筑群依次排開,錯落有致。村部、民宿、衛生所、運動場、便民服務站等設施齊全,新村新貌如詩如畫,美不勝收。回想牽頭扶貧的四年歷程,既有酸甜苦辣的艱辛感,更有如釋重負的成就感。文明辦在單位小、干部少的情況下,派出得力科長全脫鉤任臨水村第一支部書記,全身心投入扶貧工作。文明辦領導定期下鄉調研,協調解決具體問題,全體干部分別聯系貧困戶,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文明辦機關千方百計籌措扶貧資金,支持搬遷工程,幫助新村綠化、路燈配置、衛生所和村骨灰堂建設等。同時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宣傳,引導村民扶貧扶志、移風易俗等,不斷提高村民文明素養。如今,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貧困村變化可圈可點,這里已成為全市扶貧攻堅的特色亮點。為了進一步傾聽群眾心聲,深化鞏固脫貧成果,我們組織開展走訪慰問活動。通過入戶慰問,貧困戶的悲慘家境縈繞心間,勤勞憨厚歷歷在目,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因禍致貧的陳大叔十分感恩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他那布滿皺紋的銅黃色臉頰上,兩顆眼睛炯炯有神,感激淚水奪眶而出。因病致貧的黃大伯非常感激掛鉤扶貧機關單位和鎮村干部,他那矮小的身軀雖然消瘦,但布滿老繭的雙手格外有力,握住我們的手緊緊不肯放松。是啊,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滋潤人心,扶貧措施精準入心,扶貧成果鼓舞眾心。 夕陽西下,落日余暉灑滿了天空,映紅了山頭。遠處山巒起伏,近處花果滿地。天際中些許的晚霞,在依依不舍地作別,彌漫,漸漸走入蒼茫的夜幕中。夜幕悄悄降臨,點點燈火交相輝映,裊裊炊煙隨風飄蕩。我們就在臨水村臺胞承包經營的民宿過夜。幽靜的山村、清新的自然,真有一種超脫淡然的空靈。簡單的晚飯過后,鎮村干部趕來介紹情況,并熱情地送上當地生產的水果。大家圍在一起,喝茶聊天,共同商討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果甜茶香人歡暢,其樂融融魚水情。不知不覺月上山頭,滿天群星,遍地清輝。夜漸漸深了,人漸漸散去,風更柔了,星更亮了,月亮顯得更加皎潔。清風拂來,新鮮的空氣夾雜著山村的氣息和花果的芬芳,沁人心脾。仰望迷離的天空,聞著隨風飄來的花果的清香,聽著此起彼伏的蛙鳴的歡歌,忽然心里泛起層層不舍的情懷。真可謂扶貧幫困心不移,雪中送炭情更濃;夜宿臨水美夢多,臨水之行難忘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