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仙游縣游洋鎮沽山村青山排闥,綠意闖眼,青梅溪綠水漪漪,溪畔蔬果成畫。駐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蔡斌熹頂著烈日,繞溪走訪。這個月,青梅道路硬化項目即將招投標,他多方協調,步履匆匆。 沽山村位于仙游縣、涵江區、永泰縣三縣區交界處,山清水秀,風光旖旎。但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長期發展緩慢。村里大多數人外出打工,加之生產方式單一,群眾經濟來源以種植傳統作物和務工為主,村集體無經營性收入,是市級貧困村。蔡斌熹駐村后,竭盡所能找準發力點,幫助村里端穩“綠飯碗”,吃上“生態飯”,甩掉窮帽子,走出一條保生態和促增收的精準扶貧之路。 蔡斌熹的另一個身份,是市環境執法支隊督察員。2018年1月初,受市生態環境局選派,他來到沽山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開啟駐村扶貧“加速度”。 第一次來到村里,蔡斌熹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當沿著顛簸的土路,郁郁蔥蔥的樹木躍入眼簾,沿途的不適一掃而光。“這里生態資源稟賦,是優勢,理應倍加珍惜,厚植綠色發展優勢。” 駐村伊始,蔡斌熹花大量時間入戶走訪,第一時間摸清吃透村情,尤其對2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精準摸底,快速熟悉脫貧攻堅各項政策,并尋求正確路徑將政策落地到村。他經常組織村兩委干部走村入戶,探討村里的飲水安全保障、道路出行安全、道路局部修復情況、落實村里衛生保潔等急需解決的問題。 如何有效發揮現有資源,助力沽山村更好更快發展?蔡斌熹深知,既要保生態,也要富口袋。在他看來,村里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沒有穩勁有力的產業發展。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他與村兩委一道,結合村內實際確定發展思路: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持續推進多條腿走路,多渠道增加收入,力爭通過項目帶動,形成現代鄉村振興的新模式。 制定好了“規劃圖”,更需要“施工圖”。蔡斌熹與村兩委集體研究,因村制宜地謀劃并實施扶貧項目,通過合股投入沽山二級、里洋二級水電站,每年增加收益15萬多元。他積極發揮環保人優勢,當起“生態推銷員”,賣山貨出山,請游客進山。 同時,他加碼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村“幸福院”和骨灰堂道路建設,進一步改善沽山村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他還充分用好扶貧專項資金投資旅游產業,向外界推廣沽山生態旅游品牌的同時,村集體經濟的“腰包”也鼓了起來,有了穩定的經營性收入,引領和推動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 駐村以來,蔡斌熹早已習慣了整日的忙碌。今年受疫情影響,但他并沒有松勁,而是更加積極組織協調春耕物資,引導村民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開展生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他關注建檔立卡貧困戶及貧困人員,研究2020年具體脫貧工作項目內容,為脫貧攻堅謀劃“金點子”,積極幫助困難群眾解決住房、飲水、就學、就醫、行路、就業、養老等問題。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村里正結合村民需求,準備實施舊村改造,集智聚力推動鄉村振興的同時,全力呵護生態環境。目前,已在村內打造青梅溪景觀節點,今后將深度借力村內生態資源,走農旅融合產業發展之路,進一步激活沽山村鄉村振興發展活力,帶火鄉村旅游。 “要做的幫扶工作很多,但我們掛職時間有限,必須精打細算,用足每一天,做好每件事。”蔡斌熹說,這段駐村生活,讓他在生態文明和綠色扶貧之間找到全新的契合點。他深信,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這不是二選一的“單選題”,而可以是“1+1>2”的“加分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