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昊 攝 仙山血沃紅旗譜,英烈名垂蘭水源。 在木蘭溪源頭(也稱仙游山)一帶的革命老區,流傳著許許多多閩中游擊隊激動人心的故事,其中當地一位名叫林能的游擊隊員的英雄事跡,更為人們所傳頌。 林能(1918-1949),原名林慶能,出生在仙游山一個叫坑西的小山村里。他從1947年8月開始跟隨閩中游擊縱隊司令員黃國璋從事地下通信聯絡工作,1949年7月27日在執行任務時英勇就義,時年31歲。新中國成立后,林能被追認為共產黨員和革命烈士。 林能父親叫林紅橋,在仙游縣城里讀過書,母親楊愛恩是林紅橋的學友,林能自幼受父母親的教育,也學了不少知識。由于林紅橋是仙游山遠近聞名的文化人,還經常參加縣城進步學生的集會,而且為人十分耿直,當地的土匪頭子紀賢達是國民黨逃兵,在仙游山一帶為非作歹,對林紅橋十分忌憚。因擔心林紅橋會告發他,紀賢達在1936年的一天趁林紅橋單身外出時,將他殘忍殺害。 林紅橋去世后,楊愛恩帶著小兒子林慶有改嫁到鄰近的半林自然村。遭受父親被害、母親改嫁不幸的林能因此對土匪深惡痛絕。 由于楊愛恩待人接物十分周到,又精通廚藝,就在半林自然村開了個飯店,當時半林是仙游山通往永春和德化的必經之路,楊愛恩的飯店自然便成為過路人歇腳的首選之處。 1947年8月中旬的一天,楊愛恩的飯店里來了四個氣質不凡的“客人”,為首的人正是閩中游擊縱隊司令員黃國璋。當時,林能剛好在店里給母親幫忙,黃國璋與林能年紀相仿,兩人一見如故,聊得頗為投機。黃國璋見林能對土匪極為痛恨,為人正直豪爽,又有見識,便邀請他加入游擊隊,林能不假思索就答應了。第二天黃國璋一行離開時,林能就跟著他們走了,從此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由于林能有文化,而且膽識過人,深得黃國璋信任,多次交給他重要的任務。林能交游很廣,朋友也多,他還積極發展仙游山一帶的村民翁兆記、翁兆祿等人成為接頭戶,林慶喜(林能堂弟)、翁彭等人成為交通員,為當年游擊隊在仙游山一帶開展革命斗爭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跟隨黃國璋進行游擊戰爭的那段時間里,林能很少回家,有時半夜回來,天沒亮就又出發了。母親楊愛恩和妻子劉彩云雖然不知道他在干革命,但經常見他身上帶著手槍,知道那是十分危險的事情,盡管她們嘴上沒有說什么,心里卻都在暗暗為他擔心。有一次,林能跟隨黃國璋在戰斗中受了槍傷,肩骨都被打斷了,差點丟了性命。那次回仙游山養傷,劉彩云見他傷得那么重,再也受不了刺激,便勸林能今后就待在家里養傷,不要再出去拼命了。林能表面答應著,暗地里繼續與其他游擊隊員往來。等他的傷稍微好了些,就又跟著革命隊伍去了。 1949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揮戈南下,國民黨反動勢力面臨著土崩瓦解的命運,變得更加瘋狂,妄圖進行反撲。 為配合解放軍進軍福建、解放福建,根據省委的一系列指示,中共閩中地委于1949年2月間召開了緊急擴大會議,正式成立“閩浙贛游擊縱隊閩中支隊”。1949年4月下旬,閩中支隊永德仙游擊隊成立,總指揮部設在德化水口毛厝村,毛票任總指揮。當時,林能是永德仙游擊隊與閩中游擊支隊之間的重要聯絡員,他多次出色地完成黃國璋與毛票之間重要情報的傳遞。 1949年7月,仙游、德化和永春解放在即,國民黨軍殘余勢力與當地土匪做垂死掙扎,他們在仙游、德化和永春的邊區一帶敲詐勒索和搶劫財物。 為了迎接解放軍解放仙游、永春和德化,組織上派林能前往德化水口毛厝村送信給毛票。1949年7月27日凌晨,林能攜帶情報從仙游山坑西出發。他將情報藏在拄杖里,并從家里拿了一斤米帶在身邊,準備在途中找人換飯吃。不想在德化南埕半嶺村的路上,遇到了幾個國民黨兵,對其進行搜查。林能擔心情報被搜出,便假裝一不小心把拄杖丟下路邊的山谷里,國民黨兵見狀,起了疑心,便把林能綁了起來,準備帶回去審查。在經過一處轉彎的險要地方,林能趁國民黨兵不備,奮力跳下懸崖。國民黨兵見狀,向林能跳下的方向開槍,林能最終壯烈犧牲。 為了保護情報,為了不暴露游擊隊的行蹤,為了解放戰斗的順利進行,木蘭溪源頭的好兒女——林能,獻出了他年輕的生命。雖然林能只走過了短短31年的人生歷程,但他對革命事業的執著忠誠,不畏強敵、戰斗至死的英雄氣概,將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源頭人奮勇向前。筆者寫到這里,不禁想起一句詩—— 青山何處覓忠魂,他年化作杜鵑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