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晚上,還來不及用餐,仙游縣公安局鯉南派出所副所長陳東揚便喊上女警黃森霞,一起匆匆趕到了鯉南鎮天博小區。 眼前是兩名怒目相向的女士。 “我快被吵死了!”住在樓下的鄭女士先開了口。 “我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的,哪來那么多聲響!”樓上住戶林女士顯得很是委屈。 這對女鄰居的矛盾持續了兩年之久,甚至爆發過肢體沖突。心思細膩的黃森霞在一旁仔細地傾聽著,待雙方傾訴完畢后,通過走訪物業、展開噪音模擬測試、列舉實例等方法,證實了其他業主裝修、附近工地施工、建筑樓板隔音差等原因均可產生噪音,并非都是林女士日常活動的聲響。 思忖了片刻,鄭女士主動上前與林女士握手言和,并互加微信,表示今后將多些溝通交流,多份理解包容,對兩位民警亦是連連道謝。 社區是社會有機體的基本單位,如何及時感知、解決社區居民的生活煩惱、鄰里矛盾,讓小區更加溫情、更有活力?今年,在開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活動中,鯉南派出所結合“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的新型社區服務概念,在玉田社區打造“鄰里中心式”警務工作站,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使鄰里氛圍更加融洽友善。 黨員要在履職盡責中當先鋒,更要在社區治理中作表率。這個警務工作站以黨建引領為主線,由警務區民警兼任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圍繞“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打造集化解矛盾、提供服務、守護平安等職能為一體的警務工作站,協調解決社區內的各類問題。 “推進‘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目的是讓警民關系可以走得更近些?!睋幠吓沙鏊L陳喜峰介紹,為真正實現將警務服務送進社區,該所在工作站內設立戶籍咨詢、居住證業務辦理窗口。窗口實行彈性工作制度,推行錯時工作、延時服務。同時,在為轄區特殊群體上門服務的基礎上,該所擴大服務范圍,進企業車間,為一線員工提供流動人口登記、居住證辦理等,真正實現“服務零距離、便民無死角”。 當然,社區治理一“站”難全。鯉南派出所著眼居民需求,在“黨建+”社區鄰里中心與學校、企業等十余家單位結對共建,由黨員牽頭成立志愿服務隊,以工作站為樞紐,集結多方力量,提供矛盾糾紛調解、夜間治安巡邏等常態化服務。此外,該所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投資100多萬元,在玉田社區增補200多個智能監控探頭,推進小區管理人臉識別等智能化建設,將科技元素融入警務工作站建設,提升社區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