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興化府莆田、仙游兩縣,莆田多種荔枝,故稱“荔城”;仙游盛植龍眼,山野水濱,房前屋后,都是四季常青的龍眼樹。 荔枝以唐代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詩句聲名遠揚,讓世人熟知荔枝。龍眼雖被譽為“龍目”,但知名度遠遠遜色于荔枝。荔枝摘過,龍眼始熟,龍眼還有個別稱是“荔奴”,從別稱也可以看出龍眼的地位。 宋代有個詩人王十朋寫了一首詩,“絕品輕紅掃地無,紛紛萬木以龍呼。實如益智本非藥,味比荔枝真是奴。”益智本是一種中藥,后來也成為龍眼的別稱,王十朋肯定了龍眼的醫用價值,但說龍眼的味道與荔枝相比,只能算是“奴”。 世人揚荔枝抑龍眼,連美食家、大文豪蘇軾都看不下去了,他提筆寫道:“閩越人高荔子而下龍眼。吾為評之:荔子如食蝤蛑大蟹,斫雪流膏,一啖可飽;龍眼如食彭越石蟹,嚼嚙久之,了無所得。然酒闌口爽,饜飽之余,則咂啄之味,石蟹有時勝蝤蛑也。”蘇軾不愧是美食家,說美食時用的比喻也是美食。蛑蝤大蟹就是大的梭子蟹,梭子蟹一吃可飽,他說龍眼好像是彭越那一帶的石蟹,酒酣飯飽之后吃幾顆,口感有時超過荔枝。不過蘇軾也指出龍眼咀嚼久了,淡而無味。 龍眼亦稱“桂圓”或“桂元”。《興化府志》記載:宋徽宗的皇后玉體欠安,御醫束手無策,剛好興化進貢的龍眼運到京城,皇后品嘗,舌頭生津,食欲大振,最后不治而愈,宋徽宗龍顏大悅,賜予“桂元”美名。中國人喜歡給美食佳果勝景等攀龍附鳳,但龍眼攀上宋徽宗,知名度提升了,但負面影響也不少。 還是家鄉人對龍眼的理解更深入,莆田籍的明代畫家宋鈺在《桂圓詩》中詳盡描寫它:“圓若驪珠,赤如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補精益髓,蠲渴扶肌,美顏色、潤肌膚,多種功效,不可枚舉。”宋鈺用四個比喻寫出了龍眼的形象特征,接著指出龍眼的消渴養顏等功效,對龍眼贊賞有加。文人喜歡夸張渲染,還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得比較確切:龍眼果能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還是“開胃益脾,補虛長智”的保健食品,龍眼核還可以治療狐臭。 每到農歷八月收獲季節,莆仙龍眼果農盡情饕餮龍眼鮮果,為了貯藏,他們把龍眼焙成龍眼干。莆仙人結婚時,門前要掛一個貼紅紙的袋子,里面裝棗子、花生、桂圓,寓意“早生貴子”。冬天,莆仙人把興化桂圓干當做御寒的珍品,婦女坐月子,非食桂圓干不可。 莆仙鄉下,建造房屋有一個最重要的儀式——上梁,本地話叫“上脊”或“架脊頭杉”,比現在高樓的封頂儀式要隆重得多。上好脊頭杉,放鞭炮、喊“贊句”,再就是小孩子最喜歡的環節了。撒花生,表示“出丁”(生男孩子);撒紅棗,寓意越過越紅火;而撒桂圓,象征子孫當官。 最有意味的是,莆仙人把最大最圓規格最高的極品龍眼稱為“大三元”。三元,有兩種意思,一種是“連中三元”,就是科舉考生在鄉試、會試和殿試中,都考了第一名,即解元、會元和狀元;還有一種,是南宋時興化府的興化縣(后分別拆入莆田、仙游兩縣)百里七年三狀元,蕭國梁、鄭僑和黃定連續三屆科考考中狀元,此“三元”為連中三個狀元之意。龍眼稱為“大三元”,可見其品質優良。 興化府被譽為“海濱鄒魯”,莆仙人信奉“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人生信條。莆仙人的勵志好學、頑強拼搏精神從一顆小小的龍眼的命名都能體現出來,地域物品與地域文化、思想性格如此水乳交融,真是耐人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