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隨著企業改革深入發展,國網仙游縣供電公司變電檢修班檢修人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是他們始終不忘初心、默默耕耘,努力把班組的嚴謹作風和精湛技藝傳承下去,讓“先鋒、表率”的血液在團隊里不停流淌著,用實際行動踐行對電網事業的忠誠諾言。班組連續6年獲評福建省質量管理優秀QC小組,先后榮獲省電力公司安全生產先進集體、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標桿班組等稱號,今年一名新員工還獲得省電力公司微黨課競賽三等獎、市紅十字應急救護大賽個人二等獎等殊榮。 堅守:傳承“工匠精神” 對于每一個新加入變電檢修的年輕員工來說,要學的東西很多,小到擰螺絲、剝線纜的手工技巧,大到設備檢修、保護調試的理論與實踐結合。如果沒有“明師”傳道授業解惑,很難有所成就,就連完成日常工作任務,都會存在各種困難,更不用說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電網人才。 “主變試驗完,要檢查引線設備線夾的連接面是否清潔光滑,并涂上電力復合導電脂,做好力矩和回路電阻檢測,這樣才能確保接觸良好不發熱。”8月25日,變電檢修班對35千伏菜溪變電站進行全站首檢工作,只見59歲的班員徐芳敏爬上主變,在烈日下一邊操作,一邊提醒年輕班員嚴格執行檢修工藝。 徐芳敏是班組里最老的員工,干了快42年檢修工作的他,帶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徒弟。雖然今年9月份就要退休,但是他仍然跑現場、帶隊伍,希望年輕人快速成長起來,接過他手中的檢修工具,努力為自己的職業生涯畫上圓滿句號。 “設備原理熟讀十遍,不如動手拆開一遍。”徐芳敏說,在他們那個技術荒蕪的歲月里,電網設備裝配、加工、調試都得自己干,有時候還得自己在車間打磨加工一些零配件,日常除了看圖紙、說明書外,還得抓住技改大修機會,多動手拆設備研究,才能弄清楚設備內部結構和工作原理。 曾經的專業空白深深刺激著他,以至于如今每次的工作任務,他都會細致嚴謹對待,手把手教年輕員工技術,而且他把檢修工作比作“內科手術”,要求大家有做手術時清醒的頭腦和操作手術刀時靈巧的技藝,哪怕是擰一顆螺絲,選適用的工具、扭多大的力矩,這都很有講究。“擇一業、終一生”的磨練,也讓他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今年迎峰度夏期間,班組人員在35千伏度尾變電站處理母分開關控制回路斷線故障時,發現開關無法正常合閘,卻始終找不到故障原因,工作負責人當即向徐芳敏求援。通過現場對開關機構進行操作檢查,發現缺陷的根本原因是開關機構合閘摯子磨損導致。問題找到后,檢修人員立即著手處理,并一次操作成功。 “班組的傳幫帶氛圍很好,老師傅也非常親切,遇到問題都能傾囊相授。”2019年入職的新員工鄭標前說,在徐芳敏和其他同事幫助下,他很快融入檢修工作,今年在參加市公司高壓試驗專業競賽中,也取得了個人第9名的好成績。 創新:打造“金字招牌” 隨著時代的進步,市面上通用型的檢修工器具種類繁多,但在實際生產運用中,經常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難題。對于長期和設備打交道的檢修班組來說,一把“稱手”的工具,是保證高質量檢修作業的關鍵。 “干好一線檢修工作,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術,還要有創新精神。”副班長黃偉說,班組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還利用工余時間,攻克檢修工器具局限性等多道技術難關,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創新成果。今年,班組還研發了“二次電纜芯線捋直裝置”群創項目,利用機械裝置捋直不同規格型號的二次電纜芯線,從而降低勞動強度,提高二次接線工作效率。 其實,班組的創新思維源于一次“麻煩”。2012年,班組在對10千伏手車開關進行機械特性試驗時,使用儀器配套的測試導線不容易測出數據,而且測試導線選用的“鱷魚夾”經常會誤碰手車開關二次航空插頭臨近的插針,不僅導致測試數據不準確,還可能因檢修、試驗不到位而引發設備事故。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變電檢修班創新團隊成員們查資料、問專家,動手反復改進、測試。幾番努力,他們通過螺旋式接口設計,使測試導線終端可以與不同的接頭夾具配合,有效提高了10千伏手車開關機械特性試驗的安全性和準確性,并廣泛運用于公司變電一次、二次檢修試驗現場。 從這之后,大家對技術創新更加癡迷。每次有遇到生產難題,團隊成員就主動制定研究課題,加班加點搞創新。后來,公司成立了青工創新工作室,黃偉作為創新團隊“帶頭人”,號召更多志趣相投的員工參與各類創新活動。同時,為了突破專業瓶頸,班組還鼓勵自己的班員跨專業學習,互補短板,掌握新技能、積淀創新本領,爭做科技創新的先行者。 螺旋式接口測試線、多功能票夾、高壓隔離開關多功能檢修裝置、便攜式檢修平臺……變電檢修班主導的一個個“小發明”、“小改造”項目,不僅解決了生產實際中的難題,還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6.18海峽兩岸創新成果展金獎等。如今,創新已然成為該班一張亮麗的“金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