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描紅 九鯉湖摩崖石刻 九鯉湖為仙游的四大勝景之一,位于縣城東北部20多公里的萬山之巔。湖山秀麗,景色怡人。相傳漢光武帝時,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丹成之際,湖中鯉魚爭先吞食,頓時化為九龍,奮力騰躍,何氏九兄弟便分騎化龍升天,變成神仙,九鯉湖因此而得名。 明尚書陳經邦曾賦詩《游鯉湖》:“仙島不可到,此中堪隱淪;煙霞遙隔世,溪谷別藏春。” 九鯉湖四周千巖競秀,怪石嶙峋,有蓬萊石、瀛洲石、羽化石、玄珠石、龍檫石、枕流石等。每一塊石頭都有一個扣人心弦的動人傳說,且這些奇石上還留下歷代名人題刻。誠如徐鯉九《九鯉湖志》所言:“九鯉湖石刻年久,多漫滅不可辨者,必擘窠書也”。如宋代兵部侍郎陳讜所書的“天子萬年”,興化府同知李翺“觀瀑”“玄珠”,明御史林有恒的“第一蓬萊”,明尚書林俊的“碧水丹山”,明兵部侍郎晉陽鄭宗周的“九天珠玉”,明萬歷仙游知縣徐觀復的“可與晤言”等等,字體古樸大方,瀟灑自如。現從九鯉湖摩諸多崖石刻中擷取二三,以饗讀者: 蓬萊石,位于九仙祠東側,此乃九鯉湖第一景觀。石呈長方體,高4米,寬6米,長8米,面對澄碧,遠觀天外,臨湖一面林有恒鐫刻“第一蓬萊”四個大字,落款:“皇明正德十年莆南峰林有恒書”,古樸遒勁,引人矚目。右邊鄭紀(1433-1508)題詩:“野趣謝千鐘老景尋神仙作會,湖光涵萬象夢魂與天地同流”。落款:東園。 天子萬年石,位于玉帝樓后之南側,石壁峭立,如刀切斧劈,高約10米,宋開國侯陳讜題“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字徑約1米。明福建推官周世臣詩:寂寂明時鏡,斑斑宋代書;萬年瞻赤鯉,高處有仙居。 玄珠石,位于九仙祠門前湖畔,呈雞心狀,上尖下鈍,其色黑,形圓如珠,故名。明嘉靖間興化府同知李翺書,字徑40厘米。明吏部趙善政賦詩:驪龍頷下有元珠,風雨凌云勢可呼;湖上長飛虹五色,始知身已在仙都。 觀瀑石,在瀑布漈崖壁北向,李翺書。周邊題刻繁多,幾無完石,字跡剝落,難以辨認。 九天珠玉,在瀑布漈西岸懸崖峭壁上,晉陽鄭宗周所書。徐鯉九《九鯉湖志》贊曰:“九天珠玉”出自李白“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鯉湖懸崖,人不能及,刻此四字,實見為難。 據《興化縣志》載:“龍紀寺,在縣西來蘇里(古時興泰里,今鐘山鎮)何嶺之東,唐昭宗龍紀元年(889)敕額曰龍紀寺”。早在宋紹興年間,邑侯鄭釋(鄭昭叔1143)時常招集四方儒士在蓮社賦詩作詞,這里便已成為儒士結社聯吟之所。明戶部尚書鄭紀致仕后,于弘治乙丑年(1505)在龍屺院倡建“耆樂會”聚集退休官員在此吟詩作對,游玩尋趣。鄭紀《龍紀寺懷古》詩:杖屐有緣到此山,碧莎滿院落花斑;舊時蓮社人何在,孤鶴晴空伴藥闌。 瀛洲石,文曰“道家蓬萊”,落款:仙水龜城陳學禮施財立。 化龍洞,楷書,字徑10厘米,無落款。位于九仙祠西側巖石南向。 飛雨奔雷石,位于九仙宮前湖畔,豎刻,行書,字徑18厘米,眉題:三十一年冬,落款:吳縣嚴家淦。(嚴家淦,字靜波,江蘇吳縣人,1942年冬游覽九鯉湖,時任福建省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