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時節,傍晚時分,站在仙水洋水之湄,撫摸溪床,罕見的卵石,系整塊棕色的平坦石皮構成,沿溪延伸近上千米,猶如水上步行街,充滿山野情趣。此刻,我凝望著水色初晴波光滟,聽秋風吟唱水云間,不覺感嘆這閩中水域一大奇觀,仿佛曾經邂逅的那抹清澄的微瀾。 盡情戲水之后,我與朋友來到了育琳農家樂用晚餐,品嘗鄉土風味美食。這位農家樂老板是育琳果蔬專業合作社的合伙人,今年57歲的黃玉和,他身兼多職,還在仙水洋景區上班。黃玉和說,他以前都在外地開車務工、開飲食店,干得辛苦錢又掙得少,入不敷出,還欠了一屁股的債務。 “看到家鄉變化,我也看到了機遇。”黃玉和說,2014年他果斷回鳳山,和朋友創辦果蔬合作社,投資種植50畝葡萄樹,還得到了政府50萬元的補貼助力,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動力和信心。這幾年葡萄收成很好,一年可銷售70多萬元,盈利20多萬元。他的農家樂雖然只在每年六月到國慶節旅游旺季時營業,但一年大概也能掙10多萬元。 夜幕降臨,滿天星斗閃爍著光芒,像無數銀珠密密麻麻鑲嵌在上梧尖的上空,迷人的夜空令人陶醉,我們步入鳳山新村內,街道縱橫交錯、屋舍井然有序。這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優美宜居新村,建造于2015年,當時鳳山人因地制宜,統籌考慮區位優勢、自然生態、基礎設施等要素,用好用足用活造福工程、村莊整治、舊村復墾、精準扶貧、美麗鄉村等惠農惠民政策,開展生態村創建而成的,成就了“福建省最具休閑價值鄉村”之美譽。 鳳山新村坐落在仙游縣西北部筆架山的山溝溝中,地域面積53平方公里,巍峨綿延的十八股頭成為它天然的屏障,悠長婉轉的山谷漫步著仙水洋,西接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無塵塔”、南少林發祥地之一“九座寺”,東與仙人谷、九仙洞、草洋尖相連,這里的植被茂密,春來綠草如茵、鳥雀紛飛,夏天枝葉繁茂、綠蔭如蓋,秋至繽紛七彩、層林盡染,被譽為“福建省森林村莊”。 經過幾年的發展,鳳山村從一個樓房破舊、道路不通、臟亂無序的深山小村莊,變成了新村拔地而起、水泥村道四通八達、村容村貌整潔有序,綻放出新時代風采的新農村。從一個無項目、無發展后勁的產業薄弱村,發展成為了特色農業方興未艾、旅游接待能力初具規模、村財收入大幅提升的美麗鄉村,村民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一點也不比城里小區遜色。 夜晚的新村民宿里,我們一邊泡茶品茶,感受寧靜而曼妙的時光,一邊與村里群眾聊著。“之前,我們一家五口人擠在山腳下的瓦房里。由于村民居住分散,最近的鄰居都在百米外,有時候想找人聊天嘮嗑都難。想到村里的馬路乘車出去買個東西,還得走三四公里山路,特別不方便。”嚇明這樣描述搬新家前的生活,“現在,這個房子寬敞多了。每家每戶門口都有一塊菜園子,想煮什么直接采,特別方便。而且交通便利,公路直接通到家門口。集中,有人氣,年輕人的娛樂也多了,晚上我還會到樓下籃球場打籃球,有時和鄰居到廣場散散步、聊聊天,看看大媽們跳舞,很熱鬧,夜生活豐富多了。這里也有小超市,買東西方便多了,除了買大件東西,我們都不用出門了,連快遞都可以包郵到家了。” “太感謝黨和政府了!我們現在就跟住在城里一樣。”阿明臉上無比喜悅。站在阿明民宿樓頂上,俯瞰著一幢幢三拼或四拼或框架結構地具有莆仙風格的民居、商鋪,在廣場回廊上聊天、嬉鬧的外地游客,他們喜笑顏開的面容上寫滿了生活的甜蜜滋味,確實難以想象這么一個偏遠的山區新村竟然會吸引這么多游客來此夜宿。 而今住進新村的村民,他們紛紛在發展民宿、采摘巴西菇、種植蔬菜、護理果樹……有穩定持續收入,致富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剎那間,一種溫暖的感覺,在心頭彌漫開來,詠頌著立秋里這支田園的牧歌……一起閑聊的村干部信心滿滿地說,鳳山村以特色產業為抓手,結合自身資源優勢,深度開發鄉村旅游、生態康養、特色農業種養等,照亮了鳳山人民的小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