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橋社區鄰里中心便民利民。 鄰里中心書吧豐富居民生活。 仙游縣扎實推進“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試點推行木蘭社區“一心多點”街區式和南橋社區“多心合一”集中式等模式,加快拓點步伐,加快機制創新,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黨建品牌,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是市委市政府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有效探索,高度契合我市城市發展實際,也是加強基層黨建、夯實基層基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載體。 7月以來,仙游縣按照我市出臺的《關于推進“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意見》,圍繞“1+6+X”模式多試點推進,堅持黨建引領主線,建立一套包含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食有所安、居有所樂、事有所辦等6項服務功能的基本保障體系,同時在拓展X個切合社區實際和群眾需求的其他功能上做出了積極的探索,獲得群眾贊譽。 多心合一 一站服務全搞定 9月15日,在鯉城街道南橋社區,居民陳光山來到位于小區樓下的“黨建+”社區鄰里中心,他家需要聘請一名保潔鐘點工,但是又不知道去哪里找,好在中心里的家政服務中心幫他輕松解決。 當天,記者來到南橋社區“黨建+”鄰里中心看到,這里各個區域有所分隔,但功能相融互通,智能便民服務區、黨群便民服務中心、家政服務中心、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少兒四點半學堂、圖書閱讀區、志愿者服務站、法律進社區服務站……基本匯集了居民群眾日常生活和辦事所需的基本功能。 “隨便找一個工作人員,農保、醫保等25個日常事項均可直接辦理,不僅實現一人通辦,還可坐在辦事員身邊,全程看到操作流程。”鯉城街道組織委員王瑜告訴記者,在南橋社區“黨建+”社區鄰里中心,辦公場所趨零化、窗口辦事去柜臺化的理念,有效促進了基層服務最大化和優質化,還拉近了社區和群眾距離。 記者了解到,南橋社區宋橋片區2014年列入片區改造,建成小區后,因為業態比較貧乏,回遷入住率并不高。今年7月,南橋社區“黨建+”社區鄰里中心作為全市試點之一,9月1日就開始試運行,推動周邊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帶動了超市、飯店、藥店等一些生活配套入駐,著力打造便民生活圈。 功能齊全了,如何讓各項功能有效服務群眾的同時創造效益?南橋社區以定向招商、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盤活了中心各項功能。“我們引進家政公司、教育機構,將場地出租給企業,強化服務功能的同時,同商家做好約定,由入駐企業提供相應的公益服務。”王瑜告訴記者,引進的教育機構可以利用場地開展經營,還承擔社區四點半學校的功能,家政服務中心在商業服務的基礎上,對特定人群提供公益服務,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優先幫助社區居民實現就業。 南橋社區居民陳慧萍就在入駐中心的海納家政公司上班。她今年33歲,原是一名幼師,辭職后一直賦閑。上個月,她到公司應聘,正在接受護工培訓。“下周考證后,我就可以上崗,實現在家門口就業。”陳慧萍說道。 夯實黨的群眾基礎,是堅持黨建引領,踐行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現在,南橋社區還在快速推進長者之家日間照料中心建設,社區老年人可以就近活動、用餐,加上已有的諸多功能,這個社區鄰里中心將讓社區群眾享受更多便利。 一心多點 打造便民生活圈 同樣在鯉城街道,木蘭社區的“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則創造了另一種模式。社區將原有辦公活動場所全部開放,改造升級成社區居民的鄰里中心。全新的鄰里活動空間、鄰里服務中心、木蘭書房、健康小屋、文化驛站……打造成功能多樣的“黨建+”社區鄰里中心。 而在木蘭溪木蘭段,記者看到,老年活動中心、籃球場、乒乓球場、游泳池等設施沿溪邊公園一路布置,不少居民正在此運動健身。“這里也屬于木蘭社區‘黨建+’社區鄰里中心的組成部分,承擔著居有所樂的職能。”社區黨委書記林志峰告訴記者,木蘭社區面積較大,基礎設施相對分散,“1+6+X”模式的各項功能集中在一個點上,對于較遠的居民反而不便,于是在縣委組織部和鯉城街道的指導下,社區以“一心多點”的理念,著力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 “一心多點”即依托現有社區活動場所改造升級為“一心”,合理規劃“多點”布局。“一心”具備“1+6+X”模式的完整職能,而“多點”則根據現有資源的實際情況,布局相關服務功能。 如此,該社區依托轄區內的3所幼兒園建設托教中心,依托現有老年活動中心建設長者之家,依托縣青少年宮建設青少年培訓中心,依托木蘭健身館建設室內文體活動中心,依托木蘭農貿市場、大型生鮮超市建設便民購物中心,依托蘭溪景觀帶建設戶外文體活動區。 把各項功能分散在街區的方式,既實現了空間場所最大化利用,又能充分將社區服務下沉到群眾身邊,有效縮短與群眾距離,促進了社區“家門口”服務效能的最大化。 黨建為核 完善社區“大鄰里” 今年以來,仙游縣圍繞“1+6+X”目標,以城市“家”黨建為核心,扎實推進“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堅持“三個對標”把功能定位落“準”,“三項機制”把運營模式做“常”,“三支隊伍”把鄰里基礎鑄“實”,著力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為了促進社區“家門口”服務效能最大化,該縣圍繞資源分布、服務下沉、群眾需求情況,明確鄰里中心功能定位。對標資源分布,謀劃功能布局,依托“黨建+網格化”平臺,全面摸底社區現有資源,重點推進木蘭社區“一心多點”街區式和南橋社區“多心合一”集中式等建設模式,充分調度社區六項基本服務資源,主動承接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市場服務、志愿服務下沉社區,不斷豐富“黨建+”實踐載體,促進社區鄰里中心與公共服務力量、居民自治力量、社會力量融合互動。注重場所空間“一點多用”“共享共用”,對標群眾需要,完善服務清單,設立“參與式”內容模塊,面向居民征求意見建議科學合理劃分服務功能權重。 鄰里中心只有常態長效運營,方能最大限度便民利民。該縣通過完善協作、服務、準入等機制,推行集國有、社區、群眾“三方”資產投入,國有企業、市場組織、公益組織“三方”資本參與,閑置空間、集體經濟、人力資源“三方”資源盤活于一體的建設模式,建立起共同參與、入股、受益的協作機制。健全公益服務機制,聚焦六項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確保公益類設施占鄰里中心規模不低于40%,鄰里中心基礎便民類服務不低于60%,使鄰里中心項目充分發揮社區服務功能,有效保障公益、便民類業態的服務質量,凝聚起“大鄰里”核心紅色力量。 行政事務多做“減法”,服務群眾多做“加法”。該縣抓實社區工作者、在職黨員、志愿者等隊伍建設,夯實鄰里中心基礎。凝聚社區工作者隊伍,以社區工作者職業化管理為契機,加強對選聘任人員的準入審核和培訓管理,積極推動社區干部隊伍去行政化辦公。凝聚在職黨員隊伍,充分運用大工委、大黨委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引導駐區單位和在職黨員下沉社區一線,協助做好社區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凝聚黨員志愿者隊伍,引導社區志愿者、退休人員、高校畢業生等組成5支黨員志愿服務隊伍,并充分調動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模范、老職工等人群的工作熱情,依法組織居民開展自治活動,著力培育一批熱愛社區工作、熱心為居民服務的志愿者團隊。 下一步,仙游還將持續深化“黨建+”鄰里中心建設工作,加快試點建設,加快拓點步伐,加快機制創新,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黨建品牌和基層治理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