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國地理學專著《元和郡縣圖志》曾載:“仙游縣圣歷二年析莆田西界于今縣北十五里置清源縣,天寶元年改為仙游縣。”清源故城在哪里,究竟有沒有清源鎮?千百年來先人們不停地探索,但一直沒有結論。直到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一個名叫王捷南的青年才俊交出了一份答卷,他在《閩中沿革表》一書中對“清源鎮”疑問做出了回答:“案今地縣城五里為大飛山(亦稱大蜚山),自山而下,巖巒險仄,非置縣所,惟善化里金奎鄉(今大濟街)一帶衍沃,適在縣城西北十余里,故老相傳有城隍廟舊地,清源城當在其地,懷疑元和郡縣志脫一‘西’字爾。” 王捷南是何方人氏?1995年出版的《仙游縣志》“大事記”里有一條記錄:“咸豐三年(1853)縣設立團練局……八月初、林俊攻打仙游縣城,殺知縣黃曾惠及鄉紳王捷南……十一月十八日,清軍收復仙游。”《泉州大事實錄》(劉志家著)證實了這條消息,該書寫道:“咸豐三年(1853年)八月,潘宗達率軍配合紅錢軍攻克仙游縣城,殺知縣黃曾惠,改仙游縣為興明縣,宗達出任知縣。3個月后,清軍反撲,義軍主動撤出。” 近日,筆者特地來到濟川巷王宅拜訪了98歲高齡的抗戰老兵王鰲珍(本名王鰲琛),他遞給筆者兩頁親筆書寫其高祖父王捷南的生平事跡回憶錄手稿,文中寫道:王捷南(1778—1853年),原名珂,字允鵬,嘉慶甲子(1804年)科舉人,國子監學正,公負一邑重望。嘉慶辛未(1811年)纂修族譜,道光辛已(1821年)倡募拓建金石書院,增諸生膏光,鄉會盤費,居桑梓數十年,歷修邑中文廟、會心講院,天馬、東山兩塔,考塘、雙坑、鵝嶺、鳳山、石馬諸橋,邑東南二十里大路,先后兩次修城垣,咸豐癸丑(1853年)永逆(泛指永春林俊起義軍)寇仙,公練勇堵御,城陷被執,不屈殉難,壽七十五。奉旨賜恤,給祭葬銀兩并給云騎尉世職,三次襲完以恩騎尉世襲罔替。生平淹貫經術,旁及星命醫卜,靡不精曉,著有《閩中沿革表》《東越獻征錄》《金石書院志》《三堂制藝匯刻》《戚公年譜》《評選典制英華》等。配陳氏媽,生子二,長子紹薌,次子紹燕。 王鰲珍系王捷南六世孫,其祖父王師曾,字楊授,號竹虛,光緒壬寅(1902年)補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舉人,揀選知縣,配劉氏,生子六人:繼年、雅年、懿年、尊年、欣年、禎年。王鰲珍回憶說,祖父經常告誡子孫“學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人”,其家大廳上的楹聯每年都是“忠孝傳家寶,詩書丹桂根”“荊樹有花兄弟樂,硯田無稅子孫耕”。截至1949年土地改革時,王捷南一脈共出了五個舉人。 另據黃祖緒《莆陽歷代藏書家傳略》載:王捷南(1778-1853年)字懷佩,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戊戌生,為清興化府仙游縣人,清史學家、藏書家。捷南幼即力學,侯官陳壽祺官翰林院編修,年僅四十,以奉養母老為名致仕,專心致力于授徒,嘗以文學主講,先后掌教于仙游書院、泉州清源書院、福州鰲峰書院,造就大量名士,久享“文藪”之美譽。捷南受業于陳壽祺門下,治詩、禮、春秋諸經。道光間(1821-1850年)福建總督孫爾準命陳壽祺修《福建通志》,任總纂官。捷南受聘修《福建通志》,分纂宋朝人物。其搜討不遺,首創郡縣沿革表,采輯祝穆(字和甫)之《方輿勝覽》,參閱魏書《地形志》以修志。其志書成,被談地理者奉為圭臬。王捷南性清淡,不喜權利,好讀書,嘉慶九年(1804年)甲子應鄉試中舉,授國子監學正;后熱衷公益事業,倡募拓建金石書院,修邑之文廟,鋪路建橋,修城墻諸事,里人德之。 捷南對經術極為湛深,于星命醫卜等無不精曉,酷嗜藏書,月得俸祿,輒以購書,載以自隨,家中聚書達數萬卷。自是誦讀不倦,筆耕不輟,所藏之書丹黃滿紙,鉤稽得當。為刻書籍,嘗與晉江陳慶鏞商榷、參訂所藏抄本《金誡齋》《求古錄》及蔡邕之《明堂月令》,以待梓行。為之刊行恩師陳壽祺撰《五經異義疏證成》。捷南有《東越獻征錄》《閩中沿革表》《仙溪文存》《金石書院志評選》《春秋左傳》《四書筆記》《戰國事略》《宋名宦傳稿》《仙游圖經》等十五部書存世。 圖為王捷南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