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洋地方高顯者曰麥斜,而麥斜因林樵谷歸隱卻聘,元世祖出樵谷山三字賜之,勒于石,遂亦名樵谷山。山高絕頂,為石所山,高入云表,冠九鯉而瞰七閩,踞八壺而挾三山。嘯詠而明霞片片,披襟而霽風曬曬。故覺真悟玄者,莫不癖愛焉。”元代夾漈書院訓導黃哲在《麥斜巖記》中如是記載。 麥斜巖,又稱“滅邪巖”,含有驅邪滅邪之意,位于仙游縣鐘山鎮境內,九鯉湖以北約8公里的石所山上,海拔1006.5米,距仙游縣城約40公里,是仙游縣四大著名景區之一。因其頂峰常年云霧繚繞,且易形成云岫,故又稱“云居山”。山上遍布紫紅色的石崖、石峰、石球等,是一座由花崗巖構成的山峰。以峰險、石奇、洞幽、霧幻而聞名,南宋理學名家林光朝稱其為“小武夷”。 一個周末,我與幾個好友相約游覽有著莆田二十四景之美稱的“麥斜云岫”之風光。到達麥斜巖景區,站在停車場前向山上仰望,整座山猶如一只橫臥的巨獅,中部呈北南走向,巨崖如壁,宛如獅背高隆;南端呈東西走向,略有高昂,猶如吼獅昂首撲爪;北端呈東北走向,似猛獅蹬腳伸爪,當地百姓稱其為獅山。 朋友介紹,自景區門口的迎賓亭至山頂的占星石,沿途共有108處景點,沿著麥斜巖登山石徑拾階而上,一路上奇石怪洞星羅棋布,遍及峰峰壑壑,歷代文人墨客在游覽這些大自然杰作的同時,依其形、引其事、據其典,為這些奇石怪洞起了許多形象而又逼真的名字,為后人添增了許多無窮遐想,為麥斜巖陡增了幾分神秘。 走進迎賓亭,南側是一塊巨石,其上鐫刻著“祝圣道場、朝真福地”八字宋代石刻,字跡古樸雄健。據說,宋代時僧侶在此筑臺,每當佛生日時便在此處誦經念佛,有時也做一些道場,故得此名。石刻旁則是一條伏溪,潺潺流水,盤旋曲折。小溪之上巨石縱橫交錯,陡然起伏,如虎踞龍盤,似牛馬飲水,象狗熊臥姿,若千年石龜,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自成一幅瑰麗多彩的石景圖。北側是一塊突兀的巨石,其上鐫刻著“樵谷山”三個遒勁有力的隸書。據志書記載,南宋末年,有個精通星象學、名重朝野的林璧卿高士,在此隱居。元世祖忽必烈想請林璧卿出山為朝庭效力,許以加官進爵,均遭拒絕。元世祖因嘉其氣節,便封其為“妙應道濟真人”,親自御書“樵谷山”三字賜之,故麥斜巖又有“樵谷山”之說。 竹林為麥斜巖一景,麥斜巖竹林長勢良好,面積大約六十多畝。因為山谷土壤肥沃,水源豐富,日照充足,竹桿強壯,生長于山澗、谷底、山岺、巖石中,是一座天然氧吧,六月間若在此乘涼,是一處不二的選擇。 不知不覺我們一行到了背倚巨大石崖而建的麥斜寺。據說,此寺是自永祖師于宋代修建的。世事滄桑,經過歷代修復,終成今日之規模。麥斜寺三面環山,雕梁畫棟,飛檐翹脊,氣勢雄偉。寺東北有條秘密小徑,直通山頂,沿途怪石嶙峋,犬牙交錯。 麥斜巖山勢險峻,地形復雜,便于隱蔽。1930年10月,鄧子恢來此組建工農紅軍一零八團,從此革命紅旗高高飄揚在麥斜巖上,點亮了當地武裝斗爭的圣火。 麥斜巖頂峰,一塊巨石凌空矗立,相傳每當氣候驟變,巨石會發出恍若低沉的鐘聲,數里之外便可聽見,當地老百姓稱其為“鐘石”,麥斜巖所在地的鐘山鎮因此而得名。 沿著曲徑狹道、古木掩映的石階攀登,中途峰回路轉,時而穿行于拔地而起的千仞石崖藏匿的云霧之中,偶見崢嶸奇景,顯得危峭瑰麗。今日天公不作美,云霧繚繞終未能欣賞到居峰山的絕美風光。待到晴空無云時,從山巔俯瞰,山下林木田園,溪流農舍,如在畫中,令人心醉,自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小泰山”氣概。若想欣賞到云居峰神奇的佛光,須在雨后初晴的次日早晨,站在云居峰頂,此時日光穿透表面云層,巨大的光環分內外二層,外一層色彩斑斕,輪廓清晰,內一層較為模糊,中間酷似佛影浮現。 我欣賞過天馬山的清俗、九鯉湖的清逸、菜溪巖的清幽,但更傾心于麥斜巖的清曠。站在山頂上,視野開闊,環視四周,回腸蕩氣而豪情萬丈。 天馬懸梯、九鯉飛瀑、菜溪心動石易得,而麥斜巖的佛光不易見。你若遇見了,你便是天底下幸運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