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鳳山村新貌。 林羅曉 攝 圖為大濟鎮汾陽村村民在采摘文旦柚。 楊怡玲 攝 仙游縣通過創新掛鉤幫扶、資產收益、社會參與等機制,構建全縣干群攻堅脫貧、各類資源聚焦脫貧、社會力量共助脫貧、貧困群眾自主脫貧的大扶貧新格局,在全市率先成立縣扶貧促進會,向社會各方募集資金1483萬元。 仙游縣縣域總面積183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44%,總人口118萬人,但境內“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區面積廣闊,是我省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縣區之一,共有貧困村38個,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920戶19608人。 多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仙游縣切實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目標要求,嚴格按照省、市的統一部署,切實增強抓好扶貧脫貧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黨建為引領,全面補齊民生短板,全面構筑脫貧機制,實現貧困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黨建引領強化幫扶 10月19日,在西苑鄉鳳山村,村民陳國穗將自家民宿的被褥拿出來換洗晾曬。盡管天氣漸涼,他的民宿每周末依然有不少客人。作為鳳山村首家民宿的創辦者,2018年以來,仙水洋的開發讓他受益良多。“仙水洋景區開發以來,到鳳山的游客逐年增多,為村民帶來致富良機。” 陳國穗說道。 “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干部是關鍵。一個戰斗力強的黨支部才能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鳳山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青山說道。作為市委辦掛鉤幫扶單位,鳳山村以村級組織換屆為契機,選拔有志于做產業、促增收、惠民生的黨支部書記,增強一線扶貧工作力量,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在鳳山村黨支部帶領下,全村牢固樹立“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理念,成立精準扶貧黨小組,開展“1+1”包戶扶貧,實現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掛鉤幫扶全覆蓋。 近年來,鳳山村堅持黨建引領,優化鄉村陣地布局,規劃建設鳳山新村富民基地和老區紅色基地。以“黨建+產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旅游產業,為鞏固脫貧成果奠定堅實基礎。 同樣,在社硎鄉田利村,作為市委組織部牽頭掛鉤幫扶單位,該村把能力較強、素質較高、群眾擁護的人選進干部隊伍。同時,通過抓好教育、完善機制等,強化村干部脫貧致富“領頭雁”作用。在村兩委的帶領下,當地依托生態優勢,挖掘種植傳統,開墾拋荒的耕地、林地,修繕基礎設施,采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開展產業扶貧,相繼發展了油茶、生態米、獼猴桃等綠色產業,成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著力補齊民生短板 10月15日,文旦柚采摘已經進入尾聲,在大濟鎮西北部的汾陽村文旦柚扶貧產業基地里,村民正忙著采摘。近年來,在駐村工作隊、幫扶單位及村干部的傾力幫扶下,汾陽村確定以紅心文旦柚作為該村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產業有了,收入就多了。汾陽村黨支部書記李光慶告訴記者,村里從柚子基地純利益中切出一定的利潤用于16戶貧困戶和全村邊緣戶的教育支出及醫療補助。 在鐘山鎮南興村,水稻收割讓全村彌漫著豐收的喜慶氣氛。“今年雨水充沛,預計總產量可接近15萬公斤,可實現產值近50萬元,有效帶動村民增收。”該村黨支部書記蔣鋒隆說道。 在西苑鄉前溪村,西苑鄉引導組建了前溪村家庭醫生團隊,與該村貧困戶簽訂家庭醫生協議,為所有貧困戶建立健康檔案,免除貧困人口新農合參合費用,參合率達100%,免除了貧困戶的后顧之憂。 “有了醫保,看病少花錢,給家庭免去了不少負擔。”村民鄒金蘭說道。而作為該村12戶貧困戶之一,她先后享受到了多項政策幫扶,包括公益性崗位安置、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項目資金補助、省級財政專項產業扶貧發展項目。其就讀于福州軟件職業技術學院的女兒也享受了“雨露計劃”的職業教育補助。 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正是仙游縣在全面補齊民生短板方面的一項項扎實舉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該縣強化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住房安全、飲水安全、金融扶貧以及兜底保障等舉措,精準脫貧攻堅戰取得明顯成效。 據仙游縣扶貧開發中心主任楊宇斌介紹,產業扶貧方面,全縣建成產業扶貧基地136個,實現18個鄉鎮(街道)、38個貧困村“鎮鎮有扶貧基地、村村有扶貧基地”,帶動貧困戶入股863戶,提供就業崗位787人。教育扶貧方面,落實貧困學生幫扶,其中,2020年春季教育資助金162.97萬元,受助學生2906人次,全縣無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因貧輟學。健康扶貧方面,全縣落實建檔立卡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待遇57193人次,醫療費用總報銷比例92.24%。兜底保障方面,建檔立卡貧困戶新增納入低保70戶249人,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臨時救助1133人次,發放救助金107.35萬元。 全面構筑脫貧機制 昨日,在菜溪鄉菜溪村,村民岳國治正在抓緊晾曬近日收割上來稻谷。岳國治告訴記者,以前全家都要靠這些稻谷生活,現在賣稻谷的收入只是全家收入的一小部分。 受益于仙游縣的“321”掛鉤幫扶機制(即縣處級干部掛鉤幫扶3戶貧困戶,科級、一般干部分別掛鉤幫扶2戶和1戶貧困戶),過去因傷致貧的岳國治一家,從2016年成為仙游縣縣長吳國順對口幫扶對象。在吳縣長幫扶下,其兒子參加了針對貧困戶技能培訓的“雨露計劃”,通過市公交集團培訓和駕考,于2018年成為一名公交車司機,月工資6000多元。如今,全家從貧困到脫貧奔小康,生活節節高。 而在鐘山鎮臨水村,該村利用扶貧資金,先后投資171萬元,帶領貧困戶入股鐘山鎮漈兜電站技改、仙游縣垃圾焚燒發電站、鄉村振興集團、扶貧開發公司和供銷合作社公司等項目,每年固定分紅共計20.2萬元。這筆收入成為該村破殼脫貧的重要保障。 記者采訪中發現,無論是貧困戶還是貧困村,仙游縣著力從輸血到造血,全面構筑脫貧機制,在嚴格落實“五個一”工作機制基礎上,通過創新掛鉤幫扶、資產收益、社會參與等機制,構建全縣干群攻堅脫貧、各類資源聚焦脫貧、社會力量共助脫貧、貧困群眾自主脫貧的大扶貧新格局,讓貧困戶和貧困村逐步走上良性發展的寬闊大道。 創新掛鉤幫扶機制。在堅持“321”掛鉤幫扶機制基礎上,對發生人事變動、干部提拔、學校干部職工、垂管單位干部和重點貧困戶實行雙掛或增掛,全縣共安排干部4917名掛鉤幫扶貧困戶,并落實“每月19日統一走訪慰問”制度,做到脫貧不脫鉤,確保脫貧不返貧。 創新資產收益機制。積極探索創新貧困村、貧困戶資產收益模式,特別是2018年以來共組織兩輪200個村進行投資入股,第一輪共籌集64個貧困村、空殼村資金2000萬元投放到縣污水處理廠,已實現收益459.79萬元、村均增收6.56萬元;第二輪籌集資金10655萬元對接市振興鄉村集團推進193個村鞏固“破殼消薄”成效,2019年實現收益1220.99萬元、村均增收6.33萬元。 創新社會參與機制。籌集2200萬元投放到縣垃圾焚燒發電廠,實現收益508.03萬元,并在全市率先成立縣扶貧促進會,向社會各方募集資金1483萬元,均用于慰問重點貧困對象、大病補助、建房補助等,累計扶持貧困人口549人次、214.93萬元。同時,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激發內生動力,在全縣范圍內持續摸底調查“有技術缺資金”的貧困戶情況,幫助協調銀行發放貸款,真正實現脫貧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