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下鄉或回老家時,路過仙榜路,我總要找尋回望山巔愴然孤立的望夫塔。對這個走過唐風明雨的標志性古建,我心中總有一種莫名的敬畏,因為它是千年時光的濃縮,昭示著信仰、意念和力量的歷史追憶,更像一位沉默的老僧守望著仙游的變遷。 周末,我驅車直抵紫溪畔的后南溪村,不一會兒就到近半山腰的“凌煙洞”。這個寺廟規模不大,但香氣氤氳,周遭山幽林靜,燃香祈福的人絡繹不絕。 “孤峰一點望夫塔”。我又沿著西南邊個個轉角幾近360度的盤山公路蜿蜒而上,10來分鐘后,來到了半山腰的“將軍亭”,停好車,坐看海拔857米的塔山巔的望夫塔,似乎遙不可及。 拾級而上,沿路奇巖怪石,松樹蕭森。最令人稱奇叫絕的是風動石,形如圓鼓,矗立在斜臥的石盤上,山風吹來時,好似搖搖顫顫,擺動不已,但用力撼之,卻安如泰山。 再沿著斑駁古石道登跋,陣陣松濤中,若隱若現的主峰突兀眼前,巍峨神奇,一鼓作氣登頂穿過一個刻有“桃源深處”字樣的古寨石門,頓時別有洞天,石塔悠然可見,一塊縣級文保的石碑直立路旁。 就在這山巔石塔的正下方,竟然還藏著全石結構、上下依山兩層遞進的古剎塔山寺。此寺系漢元帝時始建,當時這高望山本叫鳳天山,意為飛鳳朝天,歷經滄桑屢建屢廢,最后一次毀于二百年前,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民眾集資重建,而寺后的望夫塔就如熠熠生輝的鳳冠。站在寺前極目四望,青山逶迤,天高云淡,一覽無余的東鄉平原坦蕩如砥,阡陌縱橫,田園錯落,美不勝收! 我心急火燎直奔我市海拔最高的石塔——望夫塔。果然此塔突兀雄壯,渾厚挺拔,石構圓形五層八角樓閣式,頂部蓋以石雕瓦,正中串疊石餅和葫蘆頂,塔門前的石刻殘碑,仿佛訴說著它的滄桑歷史。相傳塔始建于唐代,北宋時碧溪郭氏在旗山建立“崇壽祠”,因石塔有礙風水而被拆,只留塔基。明清時亦幾建幾毀,現塔為與鳳天寺一同以原形制復建,每層有石制的挑檐,均有門窗,可層層遠眺。 沿著塔內壁出挑石塊螺旋的陡窄石梯,扶壁迂回拾級而上,登頂沿著挑檐繞著圓形塔身環視,但見懸崖連連,如履薄冰,高山草甸、碧綠泛藍的水庫、蜿蜒的高速路和縱三線盡收眼底,還有平疇綠野上新村廠房扎堆的東鄉平原,迷人風光盡收眼底! 塔基四周散布著10多叢高山茶。原來,塔山地勢險峻,云霧繚繞,所產茶葉香氣高銳。我心生納悶:此塔為何又叫“望夫塔”呢? 原來,相傳古時仙游東鄉平原的榜頭一帶是汪洋大海,塔山就在依北的海邊,山下住著一對恩愛夫婦。一天,丈夫林坐良出海捕魚,約定明年梅花開時就回家。可是,他一去多年未歸,其妻周香娘天天爬上山頭去看。為了看更遠,她每天壘塊石頭,最終壘石成塔。一天,她目睹丈夫的船就要到岸,卻又掉頭駛去。原來,丈夫看到石塔,誤以為不是家鄉。香娘見丈夫歸來又掉頭,誤以為丈夫不愿回家,喜極生悲,縱身跳海自盡,民間因此將此塔稱作“望夫塔”。 多少年過去了,如今望夫塔下再也見不到往日的海灣,而歷朝歷代無數文人雅士游歷后,無不被質樸的傳奇故事所傾倒,正如明貢士林允升詩云“此塔曾傳為望夫,朝朝拾級自踟躕。懷人長共云航緲,雨落空山淚滴珠。”流傳千年的凄美傳說,成為令人神往的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