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秀遺像 王伯秀舊居 榜頭鎮昆侖山下后莊村(俗稱“竹莊”)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歷史的紅色村莊。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地下黨人黃金秀、鄭珍、許淑修等人在竹莊小學(前身為“受謙社”,后改“受謙小學”“仙游縣立竹莊小學”)以教書為掩護,獻身革命事業。解放前夕竹莊小學再次成為中共閩中游擊隊活動駐點之一。 民國達人徐鯉九在《九鯉湖志》里對前清拔萃、膠庠人瑞、竹莊詩人王伯秀(名壽衍,字長楊,號伯秀,又號焦民)推崇備至,稱他“詩如香山樂府”“其詩可做仙游詩史”。“詩史”這頂桂冠可不是一般人能夠配得上的。 《九鯉湖志》誕生于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修志者徐鯉九,仙游人,“習于書,嫻于詩”。耆紳黃學敏《跋》曰“徐君鯉九者,郡邑知名人士也,博洽淹宏,歷遍閩、浙、豫、魯諸洞山,黃河、長江諸流域,飽覽山水。自宰寧德、福清后,退隱故鄉,與九鯉接近;深惜前賢黃天全之所編《湖志》未盡厥功,耽精凝思,裒成全帙。” 《九鯉湖志》收錄了王伯秀《游九鯉湖》《題九仙閣》《登石所山》《訪夾漈舊居》《菜溪》《過放生池訪周生問卜》《游麥斜》等多首詩歌,可見徐氏對王伯秀何等推重。他說“邑人王伯秀無時不詩,無地不詩,無事不詩?!薄霸娙缦闵綐犯?,時帶規諷。” 從《九鯉湖志》知悉,王伯秀之父乃前清孝廉、光緒乙卯(1895年)舉人王福善。王福善“學宗程朱,議論一出于正金石書院”,造士尤眾,曾設帳寒硎(即何嶺鐘山一帶)。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秋,王福善、王盡善兄弟率先在家鄉竹莊籌辦“受謙社”(今竹莊小學),為國家培育優秀人才,至今為后人所稱頌。 11月29日,我懷揣崇敬之情,登臨榜頭鎮竹莊尋訪號稱仙游“白樂天”的王伯秀足跡。王伯秀舊居位于后莊村,2018年已被仙游縣列為“三普”不可移動文物登記點。 我曾多次來此拍攝故居照片,但彼時只知其父王福善而不知其子,直到最近看到《九鯉湖志》后才恍然大悟。到達村里,我第一眼遇見的就是王伯秀的從孫王保利。王保利雖年屆古稀,但在家中還像個孩子,他上有百歲高齡的老父王世瑟(一位退休的老園?。?,下有繞膝承歡的兒孫。聽說我是來尋訪其曾祖王伯秀的史跡,他立刻從里屋搬來一摞舊書籍,翻開《奎山王氏族譜》的一頁,指著向我介紹他們的家族淵源。接著,又抽出一本《行行草》詩集,這是王伯秀渡臺裔孫1993年重版的個人詩集,全書共收入作者一生創作的650余首舊體詩。我迫不及待地打開書籍瀏覽和拍照,黃色封面上的題簽是鄭田龍(清末舉人,鄭紀裔孫),扉頁上是一幅王伯秀先生的遺像,照片下方標注生卒年月:“一八六二年九月二十日——一九四一年一月五日”。序一為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莆邑末科進士、翰林院編修張琴:“余友王伯秀先生,為二修(王福善號)年伯哲嗣。少以文名,弱冠游邑庠。食餼貢成均。年七十九,重游泮水,稱膠庠人瑞。中遭國變,仙邑兵燹屢經,先生目所見,耳所聞,無不形諸歌詠,又慮開罪時流,原稿深自藏匿,不以示人。其侄王君俾爾,懼抄本散軼,編為八卷。手抄藏諸莆陽圖書館。歲戊子春,謀付剞劂,以廣流傳,請序予余?!毙蚨樵瓏顸h軍將領林秉周(社硎鄉人,少將軍銜)所作:“行行草詩者,為吾鄉王伯秀先生之所著也。先生生于清季,性潔凈澹泊,自食廩餼后,遂絕意仕進,隱于邑之竹莊,左圖右史,好學不倦,年八十,其雄健如少年,岸巾古貌,見者奇之。吾閩自民國以還,革命軍興,草莽豪俠,乘時崛起,世亂民冤,幾無寧日,先生自擊心傷,每難自已。偶有所見,輒記之時,積年累月,遂成鉅帙,惟中多有忌諱之言,又懼開罪時流,匿而秘之,故世之人,雖知先生之詩之奇,然恨不能窺其一二,而先生之詩,亦因此而愈奇矣。而鄉之放縱者,亦畏先生之筆誅,以漸斂其鋒,俾歸于正者亦不乏人,故先生之詩,其有功于風俗人心者甚鉅,殆荊公所謂有補于世,而適于用者乎?!?/p> 從以上兩位歷史名人的序言中,一代詩翁王伯秀其人的人品和詩品已經躍然紙上。王保利見我已墜入書海,順手拿起電話請他的從侄王競生(王伯秀五世孫)一起過來向我介紹情況,并吩咐他將家里留存的詩集帶一冊過來。約過片刻,王競生興沖沖地來了,手中夾了一本詩集贈送于我。 誠如林秉周和王伯秀《八十感懷》句云:“撚髭不苦詩為飯,放眼徒傷海變桑。”詩翁八十大壽那年,也是詩集最后一首《示兒》言:已隔三年面,猶通一寸心。無言堪遺囑,兩世重儒林。虛生八十奚容述,早劃三家不算貧;幕府投身何贊助,不教空作宦游人。竹莊南北比鄰新,儒以起家富且仁;食指驟臻千五百,中原急難鹡鸰親。老病何曾更戀生,得躋中壽已逾榮;祇慚于世亳無補,三十年間見甲兵。 意想不到,我到此一游,竟然捧回一部碩大的“仙游詩史”。誰又曾想到,清末民初多少事,竟然藏在這座紅色鄉村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