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藏在深山中的濟川村古韻濃厚。
圖為工作人員開展文物普查。 仙游縣統籌做好文物古跡和歷史風貌保護,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積極培育鄉村文旅新業態,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中,不斷提升幸福感、增加獲得感。 走進仙游,就如同踏入了一座館藏豐富的露天博物館。該縣擁有國家級文保單位4處,省級文保單位19處,縣級文保單位159處,涉臺文物單位22處,各類古建筑348處,這些都成為了仙游悠久歷史文化的佐證。 如何保護、開發好區域內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使之成為彰顯城市軟實力的特色名片?仙游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在實施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戰略中,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落實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實現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新型城鎮化推進深度融合、協同發展、共贏共榮。 ▲延續城市文脈 12月13日,仙游縣風貌辦發出關于在全縣公開征集歷史文化遺產線索的通告,面向社會征求仙游縣域內具有突出歷史文化價值、建筑藝術價值、科學技術價值或其他價值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線索、信息。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不可再生的資源,是城市發展的積極力量。今年來,仙游圍繞“東拓南進西擴北興中修”城市發展戰略,堅持城鄉統籌、新城建設與舊城更新并重,突出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城“雙城聯動”,全力提升城市功能與品質。在興城市戰略推進的同時,該縣切實轉變城市建設理念,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經濟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保護工作力度,堅決制止破壞行為,全面推動城市功能和品質大提升。 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完善不可或缺。該縣及時印發《關于在城市更新改造中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建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聯席會議機制,由縣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召集人,成員由縣住建局、文旅局、自然資源局等縣直重要部門和各鄉鎮(街道、管委會)主要領導組成,進一步明確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職責分工。 在此基礎上,該縣先后建立完善了歷史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公布機制、城市更新改造中歷史文化遺產先普查后征收制度、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管控機制、專家技術審查機制、定期評估監測機制、保護修繕展示機制等,積極組織開展歷史文化遺產調查勘探、資源核查等工作,切實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申報、實施與項目資金管理。 縣風貌辦主任張文清告訴記者,連日來,該縣持續推進區域內已開工、即將開工的城市更新改造項目涉及的歷史文化遺產全面普查工作,范圍包括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含50年以上建筑)、古樹名木、古井、古牌坊、古碑、古橋、古渡、古道及其他文物古跡等。截至目前,初步普查已完成,目前正在進行匯總整理,建檔歸庫,籌備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和專家對普查出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統一評估論證。 ▲強化保護力度 仙游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燦爛輝煌,文物資源非常豐厚。縣文管辦主任連慶光介紹,經過三次歷史文化遺產普查,全縣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點共有551處,涵蓋隋唐、五代至清代的名家碑刻、古橋梁、名人故居及明清古民居和革命紀念地等,類型齊全,歷史延續性強,是該縣1300多年文明史的真切呈現。此外,全縣共有一鎮七村獲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 一座城市的發展,需要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近年來,仙游縣堅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使文物保護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為子孫后代留存文化印記。 為進一步夯實文物保護基礎,該縣持續推進文物“四有”工作,對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制度、檔案資料等進行充實完善, 制作了300塊“十不準,十必須”文物保護制度牌、420處“三普”文物點保護牌等,對全縣文物點進行掛牌保護,并積極推薦申報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非遺項目名錄。 與此同時,該縣堅持規劃先行,大力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修繕,分別編制“一鎮七村”的保護發展規劃,并向上爭取500多萬元資金,完成鳳山無塵塔、林氏大宗祠、三會寺、蔡襄墓、萬壽觀、圣泉宮、天中萬壽塔、仙游文廟等多處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安防、消防工程。 此外,在這些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保護村落的保護性修繕過程中,該縣還著力凸顯地域特色。前連村籌措近1000萬元對5幢古建筑進行修復,6幢不協調風貌歷史建筑進行外立面整治,對200畝田園綜合體進行使用權流轉,分功能區規劃,宣傳古建文化,鄉賢文化、南方紅磚文化;柳園村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對本村10條歷史街巷、2棟歷史建筑、8棵古樹名木、2處山體景觀、1處風貌池塘進行保護性修繕,宣傳清代“廂房”建筑文化、少數民族村寨特色文化;朗橋、西林村籌措資金1000萬元用于古村落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工匠赴寧德、屏南學習古建修繕技藝,提升了古村落保護效果,宣傳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祈夢文化、紅色文化、知青文化、畬族文化和陳靖姑信俗文化。 ▲轉化融合業態 汽車在崇山峻嶺中穿行,沿著美麗的金鐘湖,就進入了石蒼鄉濟川村的地界。放眼望去,峰巒疊嶂,成片古民居依山而建,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一種自然的和諧。 濟川村是一個自漢代以來的千年古村落。境內古建遺跡眾多,歷史古韻厚重,古民居特色、山水人文景觀及原生態環境獨特,孕育了相對獨立的區域特色文化。2014年3月起,先后獲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古村落”“首批福建省最美休閑鄉村”“國家森林鄉村”等稱號。 濟川村黨支部書記林健華介紹,2016年下半年,濟川村啟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和發展工程,以創建國家AAA級風景區為目標,堅持保護與開發并舉、古村落修復與美麗鄉村建設并重的原則,積極培育和發展特色民居游、青山綠水游、傳統民俗游和生態農業游等不同業態。先后投資450萬元,建設旅游公廁、生態停車場、觀景臺、步游道和村莊美化、亮化項目,積極開展水生態工程治理和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逐步推進高陽、老山、霞湖等周邊村莊的紅色旅游和采摘旅游,努力把“綠水青山”變為百姓致富的“金山銀山”。 眼下,在仙游,各鄉鎮也積極活化利用機制,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鐘山鎮利用“古”資源,大力宣傳當地特色產業,打造民宿、研學、攝影、寫生新業態,邀請專業團隊進行項目規劃、策劃,探索“文化創意+民宿旅游”“網紅+產業”新發展模式,目前已流轉土地1500畝、古厝使用權86戶333間,為傳統村落古厝開發利用作前期準備工作;書峰鄉四黃村因勢利導利用百年集體祖厝打造以傳承記憶、留住鄉愁為主題的“四黃鄉愁博物館”,與百松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蘭石村名貴植物園等書峰鄉全域休閑度假游的網紅景點連成一線,成為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地標。 如今,站在新起點,面對新征程,仙游正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傳承歷史文化、延續城市文脈,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中,不斷提升幸福感、增加獲得感;讓古韻悠長、活力無限的新仙游在新時代、新發展中,留駐歷史之根,熔鑄文化之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