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知經歷過多少溫馨的夜晚,做過多少甜美的夢幻,我卻永遠忘不了天地壇的往事。不久前,我沿著熟悉的舊街古巷,再次走進仙游鯉城十字社區的天地壇,這里已開辟為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只見棋牌室、健身室、乒乓球室、居家養老服務室里,上百位退休干部職工和街道老人,正歡聲盈盈,笑語朗朗,三五成群,或楚漢對弈,或棋牌爭雄,或乒乓決戰,電視屏幕上播映莆仙戲節目,洋溢一派歡樂陶悅的景象。 天地壇,又稱社稷壇,歷史悠久,創建于宋乾道初年(1165),是官員率領鄉紳、百姓祭祀天地神靈,賜保五谷豐登的圣勝之所,歷經明清幾個朝代的多次修葺,主體建筑基本保留完好。天地壇建筑頗具特色,石砌臺基2米高,分前后兩間,前臺四根木柱撐著兩層屋檐,屋脊鐫刻八卦圖案,五彩繽紛。中間用木格墻隔開,橫梁下端屏風繪有八仙過海和花鳥藤草圖案,風格古樸典雅。內廳寬敞大方,神龕內供奉一尊興化戲的祖師爺田公元帥。天地壇也是仙游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戲臺,戲臺左右兩門為“出將”“入相”,后臺是演員們的化妝室和樂隊所在,司鼓敲鑼和樂手們可以通過木格墻看到演員的表演。臺中一對“境連壇墠配三千,德運陰陽生萬物”的對聯引人注目。壇前原有四棵清乾隆時栽的古榕樹蔥蘢高大,遺憾的是,其中兩棵毀于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兩次臺風中,今存兩棵為東西對稱,枝繁葉茂,四季常青。 新中國成立后,天地壇和燕池埔是當時仙游縣城的兩個文化中心。燕池埔池水漣漪,景色迷人,游人如織,成為休閑、納涼、健身、聚會的好去處。而天地壇坐落在鯉城大地的繁華地帶,毗連田岑底、魚牙頂、半路街、模范街和西亭宮,周邊有幾家布莊、鯉湖商場、糖行、糧店、圖書館和銀行,與工商聯、城西小學、教師進修學校一墻之隔,當時是仙游的經濟文化中心。記得壇中有個宏大寬敞的鵝卵石廣場,被老榕樹覆蓋,它成了廣場碩大天然的遮陽傘。仙游是全省聞名的蔗鄉,農民用土蔗埔榨成的白糖、板糖、紅糖,從老遠的東西鄉肩挑、土車載來這里交易,“牙人”(經紀人)跟蹤不舍,串聯買家,招攬生意。小商販乘機集結這里鼓動舌頭,穿行人群里,高聲吆喝,兜售土特產品,如荔枝、龍眼、蔥餅、楓亭榚、綠豆餅、地生豆、春卷等。大清早農民大哥把鴨、雞、牛、羊牽來趕集,人來人往,沸沸騰騰,時至晌午才漸漸退潮,留下遍地的紅橘皮、花生殼、橄欖核、甘蔗渣、破舊報紙……構成一幅閩中商賈鬧市圖。 天地壇是個天然的大戲院,每年民間年節喜慶,好幾個戲班輪換在這里演出。小時候,我在城西小學念書時就是個戲迷,常夾在大人的脖子上看莆仙大棚戲。記得上世紀50年代,實驗劇團演大型古裝連臺戲《太平天國》,午場晚場連放,盛況空前。我身材不高,只好爬上榕樹,粗壯的樹杈上坐滿十幾個小朋友,我搶占個雅位,居高臨下,全神貫注觀賞,臺下群眾也看得眉飛色舞,為撲朔離奇的情節而叫好,為奸臣被義俠鏟除而喝彩,為善良人被無辜謀害而哭泣。臺上臺下,情感互動,后臺笙簫勁奏,緊鑼密鼓,真是好戲連臺,精彩不斷。折子戲《琴桃》由莆仙名旦黃寶珍(阿妹丕)領銜飾演仙姑,以其傳情的喝腔和嫻熟的蝶步博得觀眾的陣陣掌聲,風靡一時。由于天地壇的地理優勢和文化氛圍,泉州越劇團、福州閩劇團和莆田新漢宮劇團慕名相繼在這里登臺亮相。 天地壇有時也是雜技魔術表演的舞臺,演員在兩棵榕樹間綁緊的鋼絲上輕盈表演,還有耍猴、劈石板、蛇穿鼻驚險動作,江湖郎中隨后兜售祖傳特效藥品,拍拍胸脯揚言:魔術是假的,藥才是真的,服后無效,砸爛招牌,這才是戲中戲。有時還舉行大型的群眾文藝聯歡晚會,優秀民間舞蹈《九蓮燈》晉京匯報演出前也曾在這里上演…… 歲月滄桑,往事歷歷在目,半個多世紀的煙云風雨,仙游與時俱進,融入構建海西港城的時代潮流,天地壇風采依舊,立于鯉城之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