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坂村生態公園 瑞峰小學項目 瑞峰醫院項目 瑞峰幼兒園建成投用 核心 提示: 蓋尾鎮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按照縣委推進“雙輪驅動”“雙城聯動”“雙園帶動”工作要求,以拓展“黨建+”為工作抓手,推動黨建與精準扶貧、鄉村振興、項目攻堅等工作相互促進、深度融合,為實現“創建產城融合示范區、打造美麗宜居新蓋尾”發展目標提供組織保障。 黨建+項目攻堅 揚鞭奮進馬蹄疾 近年來,蓋尾鎮作為仙游縣新興的產業重鎮,瑞峰片區、仙華片區、石馬片區三大片區可利用工業用地1萬多畝,其中近期可利用3000多畝,是產城融合示范區項目建設的核心區和主戰場之一。 蓋尾鎮探索創新“黨建+征遷工作”工作模式,持續推進瑞峰產城融合示范區、木蘭大道蓋尾段、木蘭溪防洪工程等一批省市縣重點項目征遷工作。如今,各類項目進展順利,得益于該鎮發揮黨建引領,各村居黨員干部凝心聚力,攻堅克難,他們以行動踐行一心一意為群眾謀發展的初心。 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壓力下,蓋尾鎮黨委把征遷作為展現黨組織戰斗力的“閱兵場”,分項目成立臨時黨支部,做到黨旗在一線飄揚、領導在一線指揮、干部在一線攻堅、問題在一線解決,確保“問題不過夜、項目零阻工”。比如,為推進“雙輪驅動”涉及“強產業”項目征遷工作,4名科級分指揮長、40多名鎮村干部放棄國慶、元旦假期和周末,連續攻堅四個多月。 在推進項目征遷工作中,蓋尾鎮始終堅持征地先征心、交地先交心,通過多層面、多形式的入戶宣傳,讓征遷群眾認識并理解大項目建設對地方經濟發展和宜居環境提升的意義,真正做到讓群眾“安心”。總結推出征遷“六步工作法”,做到統一宣傳、統一丈量、統一認定、統一補償安置、統一交房選房簽約、統一拆除,堅持一個標準、一以貫之、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讓先拆的吃虧,不讓“老實人”吃虧,做到以“公心”征得“民心”。 據悉,去年以來,該鎮持續推進“強產業”涉及瑞峰產城融合示范區、石馬片區、仙華片區征遷工作,全力推進剩余工業用地和配套用地征遷,至目前已全面完成征遷任務。 黨建+流域治理 綠水清波生態美 休閑步道清幽,亭臺回廊古樸,各色花卉點綴在綠蔭叢中,倒映著清澈的溪水……經過建設,木蘭溪防洪工程蓋尾段已全線完工,成為鄉村一道靚麗的濱水景觀,每天都吸引了眾多村民前來散步、休閑。 木蘭溪防洪工程蓋尾段全長7.2公里,涉及東井宮、石馬、義店、昌山、杉尾、連井6個村,設計建設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沿線景觀綠化面積10萬平方米,建設上、下層護欄。主要包括防洪堤壩工程,壩頂采用透水混泥土,搭配綠化植物;親水景觀工程,通過鋪設濱水步游道,與堤壩構成雙層景觀。 在蓋尾鎮仙溪村、仙潭村交界處的木蘭溪生態濕地公園,只見生態塘中的水生植物花開燦爛、隨風搖曳,滿目綠意倒映在生態塘,其間點綴著景觀亭、石橋、漫步道……這幅生態美景,是木蘭溪水生態治理的典范,為全省首創。 該濕地公園是全省第一個由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配建的。其主要作用是將污水處理廠的尾水深度凈化,同時依托溪灘特色資源,建設集木蘭溪濕地景觀、防洪安全、科普宣教為一體的綜合性濕地公園。 在木蘭溪流域治理工作中,蓋尾鎮創新理念,強化黨建引領,積極探索“1+N+X”模式,發揮全鎮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群眾在木蘭溪流域水環境整治工作的主動作為,逐步形成“組織引領、黨員示范、機制保障、社會參與”的強大合力。 “1+N+X”模式,“1”是發揮基層黨組織黨建引領作用;“N”是發揮黨政班子成員、鎮村黨員干部、廣大黨員等三級隊伍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N種群體的共同參與;“X”是通過X種機制或載體,推動整治工作落地見效。 蓋尾鎮黨委政府整合河長辦、水利站、環保站、共建辦、畜禽整治辦,建成木蘭溪流域水環境整治作戰室,實行“掛圖作戰”,并將責任落實到村居,排查梳理3條小流域、20條渠道,由鎮主管副職、包片領導等3名班子成員分任小流域河段長,所在村支部書記任渠長,配強“戰斗員”,形成了木蘭溪流域環境整治組織體系全覆蓋。 與此同時,通過開展“三比”活動(比工作推進進度、比隊伍團結程度、比領導表揚次數),激勵干部新擔當、新作為;按照“一月一次加溫會,每半月一次點評會,一周一督查”方式,將收集到的問題以PPT形式進行演示曝光,并要求在每次推進會上,排名前3位的村主干上臺介紹經驗,排名末3位的村主干上臺表態發言。 黨建+精準扶貧 延伸服務惠民生 在蓋尾鎮嶺頭村,展鴻嶺頭大棚養殖基地是精準扶貧產業基地,不僅增強了貧困戶自身“造血功能”,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也破解了“空殼村”的困境。 展鴻嶺頭大棚養殖基地自2017年建成投產,占地面積35畝,總投資300余萬元,實行規模化、自動化養殖,建設大棚鋼架結構禽舍面積1萬平方米。該項目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莆田(廣東)溫氏家禽有限公司與當地農戶簽訂了包銷合同,由公司提供種苗、飼料和技術支撐,農戶負責日常飼養管理并賺取勞務費。肉禽達到上市質量后,由公司統一收購。 嶺頭村1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申請5萬元扶貧貼息貸款,作為股金入股該養殖基地,每戶每年可獲得分紅7500元。不僅如此,該村還引導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到基地從事保潔、飼養等工作。 作為蓋尾唯一的貧困村,如今嶺頭村順利“摘帽”:村集體入股展鴻養殖基地項目70萬元,年收益12.75萬元;投資縣新輝開發建設有限公司30萬元,年收益3.3萬元;投資振興鄉村集團75萬元和縣供銷合作社總公司50萬元,年收益10.75萬元;投資光伏發電項目建設25.114萬元,年收益2.24萬元。 蓋尾鎮突出產業扶貧,截至目前,累計建成8個產業扶貧基地,分別為嶺頭村展鴻養殖基地、南寶峰社區龍眼生產基地、仙潭村龍眼加工基地、義店村活禽批發基地、后山村中藥材生產基地、斜尾村水果種植基地、湖坂村南北干貨加工基地。 重點貧困人群是精準扶貧工作難點,他們或老弱殘疾,沒有勞動能力;或大病纏身,生活難以為繼。蓋尾鎮黨委政府獨辟蹊徑,通過引入民間資金、借助公益組織、巧用市場運作模式,創新設立了蓋尾鎮精準扶貧重點貧困人員幫扶基金。 該鎮委托社會公益組織——蓋尾慈仁愛心協會管理運作,將這一筆基金用于投資,年利率的15%用于幫扶該鎮重點貧困人員。重點貧困人員每人每月將獲得230元,每個季度發放一次,將這筆幫扶資金送到他們手中。這樣一來,重點貧困戶就有了源源不斷的收入來源。 不少貧困人員,因為條件限制,無法安裝自來水。去年以來,蓋尾鎮持續開展安全飲水大排查,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由政府買單,全部免費接入自來水,使他們能夠喝上安全、衛生、放心的飲用水。同時,對全鎮貧困戶用水給予每戶每年100元補助,切實減輕貧困戶用水支出負擔。 與此同時,該鎮引導黨員企業家帶頭捐資、黨員群眾踴躍參與,全鎮25個村居成立了獎教助學基金會、愛心團、關愛團等民間公益組織,累計籌集善款4118.6萬元。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用于扶貧濟困助學資金累計達380多萬元。其中,芹林村教育發展促進會自2014年成立以來,共籌資1068萬元,累計發放500余萬元用于助學、濟困、敬老等公益事業。 黨建+鄉村振興 富美鄉村入畫來 在蓋尾鎮湖坂村,村里的老人們在日間照料中心用完免費晚餐,又來到旁邊生態公園散步休閑,這里湖面波光粼粼,岸邊花木爭艷,老人們的歡聲笑語,蕩漾在生態宜人的美景之間。 這里原來是一處垃圾場,如今變身網紅景點。在湖坂村兩委帶領下,史茂聰、史建炳等熱心企業家踴躍捐資800多萬元,清理雜草、垃圾后,又開挖出一個人工湖,專門引入山泉水。湖岸筑起了堅固的堤壩,還修建了休閑步道,安裝了漢白玉護欄,設置了健身器材。如今古色古香亭臺回廊在水面蜿蜒,一派“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美景。 去年以來,村里又在旁邊集資興建了媽祖文化公園,并在其中開設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老人日間照料中心。在這里,70歲以上的老人,不花一分錢,每天可以享受免費的午餐、晚餐。據介紹,每天都有六七十人在這里用餐,大家聚在一起,其樂融融。 在前連村,最具特色的莫過于16座毗鄰而建的古民居,年代從清嘉慶至道光年間,逐漸構成縱橫長達2.5公里的“丁”字形古民居群。這片大型古民居群占地二十幾萬平方米,清代傳統風貌保存較完整,該村也因此被列入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如何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助推鄉村振興?前連村決定成立鄉村振興基金會,修繕和保護古民居群這一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做大做強旅游產業。同時,發動村民共同參與開發建設,不僅提供就業崗位,還鼓勵群眾參股、集體入股,力爭讓全民共享鄉村振興的紅利。該基金會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善村居環境,斥資對前連溪兩岸的荒草地進行改造,在溪畔修建了堅固的堤壩和護欄。同時,因地制宜打造占地10畝的鄉村休閑公園,給群眾增添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在保護修繕前連古民居過程中,該村擬打造田園綜合體項目,對該古民居前面200余畝田地進行統一的土地流轉,并規劃設計,包括建設民宿、采摘園、花海,以及各項旅游配套等,一幅集民俗文化、田園風光、特色農業于一體的鄉村旅游藍圖正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