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紅軍路
唱紅歌
獼猴桃基地
白洋村幸福家園 核心 提示: 山奇水秀,景色宜人,這里是美麗社硎,“依紅靠綠”是它的“脫貧密碼”。在社硎,當百姓實現脫貧致富的同時,也繪就了一幅鄉村嬗變的美麗畫卷。 破解“紅色密碼” 激發發展動能 初冬的陽光灑在社硎鄉田利村,這里洋溢著脫貧致富的生機和熱情。通村公路剛剛拓寬完成,紅色紀念館建設一新,合作社內村民們正忙著將優質山貨打包銷售成特色年貨。 這樣有活力的家鄉,不斷吸引村民返鄉。原本在外做服裝生意的林航看到了“山貨”里隱藏的商機,2016年回到老家,成為一名村干部,通過朋友圈銷售“山貨”。然而單打獨斗的她很快發現了其中的不足。山貨雖好,但缺乏品牌經營,想“出山”卻不易。 轉機出現在2018年。田利村是閩中特委機關長期駐扎的老區基點村,蘇華、黃國璋等一批知名革命家曾在這里活動,留下了寶貴的“紅色基因”。該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陳立廣因勢利導,帶領村兩委,發動群眾,修繕了中共閩中特委機關遺址和羅木坑交通站舊址,并以此為依托,建立黨性教育基地、培訓當地導游、開辟3公里的“革命路”,推出重溫革命史、重走革命路、穿紅軍服、唱紅軍歌、吃紅軍餐等系列體驗項目,廣受社會好評,吸引市直部門、縣區單位及企業的黨員前往接受紅色教育。紅色旅游開辦以來,已為田利村吸引游客2萬多人次。 紅色旅游帶來了人氣,有了人氣就有了財氣,鄉村就有了生機。土雞蛋、農家自制的筍干都成了搶手貨。藏在深閨的山貨一鳴驚人,也激發了山村的綠色動能。田利村乘勢而上,采用傳統的“自然+人工”的模式種植生態米2萬平方米;種植油茶3.87萬平方米;利用田利村優質的獼猴桃天然生長環境,經與省農科院陳義挺博士技術合作,投入40萬元發展種植獼猴桃產業……眼下,該村新建的菇房也已完工,待到春暖花開,就將種下新一年的新希望。 田利村還注冊了“田園田利”品牌,統一收購村民自產的農產品,質量由合作社負責把關,憑借可靠的品質一路暢銷。茶籽油、大米、土雞蛋、筍干、香菇、蜂蜜、苦筍等農產品,已經成為廣受仙游人喜愛的“年貨”。去年春節期間,銷售額達120萬元左右。 “依紅靠綠”,村民的腰包實打實地鼓起來,村集體收入真真切切地多起來,實現村集體與百姓致富雙豐收。更輻射全鄉以及周邊鄉鎮,帶動其農產品銷售。 除了田利村,該鄉厝洋、塘西等村結合“美麗鄉村”整治,以修舊如舊的模式,打造以鄉愁記憶為主題的田園式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發展鄉村旅游。通過優美的環境、優質的生態農產品,逐步打造集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為一體的社硎生態文化品牌。 產業發展帶來的人氣增長、崗位增加、村民增收、村財增長,不但鞏固了脫貧成果,而且吸引越來越多在外務工的村民返鄉參與鄉村振興建設。 今年40歲的林元錠長期在外務工,看好村里紅色旅游產業發展前景,于去年辭職回鄉。如今,他在村里參與農家樂經營,也當導游解說,空閑時還到種植基地勞作。他說,在家門口就業的收入不比在外務工差,而且能和家人在一起,方便照顧一家老小。 通過“傳承紅色基因、發展綠色產業”,社硎鄉走出了一條“人氣、財氣、地氣”相結合的偏遠山區脫貧致富路。 夯實脫貧根基 形成攻堅合力 社硎鄉轄區共有14行政村,總人口1萬4千人,其中有白洋、卓林、厝洋、田利4個貧困村。貧困人口總計207戶804人,于2019年已順利實現所有貧困戶脫貧、所有貧困村摘帽。 “如果說脫貧是一場攻堅戰,那么防貧就是一場持久戰。”社硎鄉武裝部長李玉寶表示。 大病是返貧致貧的重要因素之一。對居住在偏遠山區的社硎鄉群眾來說,交通不便、缺醫少藥的矛盾突出。 村內無村醫,群眾看病難,何解?去年,社硎鄉決定在全鄉范圍內全面開展“一線巡診”服務。由鄉衛生院醫生,按照固定地點、固定技術人員和每個月一天的固定時間開展工作,得到群眾的歡迎。 “高血壓等這些慢性病的藥,醫生都給送上門。”社硎鄉沈樓村村民盧玉欣告訴記者,以前老人去鄉衛生院看病要坐車,還要人帶。現在醫生到村里來,還給大家說一些保健的知識,村里人都叫好。 “一線巡診”徹底解決偏遠鄉村“看病難、買藥難”的問題,讓群眾在家門口就醫,實現老有所醫。 該鄉還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省醫療疊加保險和市精準扶貧醫療綜合保險等制度保障范圍,與鄉衛生院對接,加強和規范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落實簽約服務政策,規范簽約服務內容,做到“一對一簽約”、“每季度一對一履約”。 不僅如此,多措并舉重點推進道路交通、安全飲水、安全住房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夯實了基礎設施,深度精準脫貧。 要致富,先修路。該鄉卓林、田利兩個貧困村位置偏僻,通村主干道彎多路窄,群眾出行極為不方便。2019年卓林村通過對通村主干道部分進行改彎取直、增設避車道,極大緩解了該村交通困難;田利村通過對通村主干道全線進行擴寬、改彎取直,較為徹底的解決了該村出行難的問題;厝洋村對村內道路部分進行擴寬、設置會車點及安全護欄,較好地解決了村內交通安全問題。山路行車更通暢,也進一步夯實了貧困地區鄉村振興和長遠發展的基礎。 社硎鄉還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在田利、白洋、厝洋等6個村發展綠色無污染的光伏發電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新建了一所老年活動中心,讓留守在家的老年人有了好去處。扎實落實“三保障”扶貧措施,通過“雨露計劃”等教育保障措施,全鄉無一人因貧而輟學;新建及改造貧困戶危房75戶;確保全鄉貧困戶人人享有免費醫保;對“老弱病殘”特困群體,綜合運用低保政策、資產收益分配、孝善養老、鄰里互助、村級扶貧專崗等方法,讓他們生活上有照顧、情感上有慰藉,著力提高他們的幸福感、獲得感。 病有所醫、老有所樂,村村通上水泥路、人人住上安全房……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是看得見也摸得著的幸福。 增強造血功能 扶志圓夢小康 社硎鄉白洋村,國定貧困戶劉金富正在田間忙碌,冬季是黨參種植的黃金時期。 劉金富一家4口3人殘疾。他十幾歲時,從高處摔下造成腦內有淤血,導致右耳完全喪失聽覺,左耳靠助聽器保持聽力。他的妻子與大女兒都患有間歇性精神疾病,小女兒身體正常,現在在讀書。 劉金富的家庭狀況引起了鄉政府及白洋村兩委的重視。2015年,白洋村在開展整村搬遷時,免費分給劉金富一套房,讓他們一家住上了更寬敞、安全的房子。村里還為他提供了保潔員的公益性崗位,加上每月的低保及殘疾人補助,劉金富一家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小女兒讀書的學費也全免,教育有了保障,劉金富心里的最后一塊石頭也落下了。心里沒了負擔,劉金富就想著通過自己創業走向脫貧致富的道路。 然而創業之路多坎坷。2016年起,在接受農技培訓后,劉金富萌發了種植西瓜的想法。鄉扶貧辦在得知他的想法以后,幫助他爭取到了5萬元的無息小額貸款及相關產業補助資金。然而第一年種植時,瓜苗被發病的妻子毀了一大半,第二年再種植卻遭遇強降雨,品質不好而滯銷,好在鄉村干部幫助,才得以銷完。 天災人禍的打擊絲毫沒有動搖劉金富擺脫貧困的信心,“創業路上哪能一帆風順”,他依舊志氣高漲,每天都活躍在田間地頭,探索致富之路。 曾有過6年采藥經歷的劉金富,在經過市場調查后,他又開始試種中草藥明黨參,經過近一年的精心培育,終于在2019年11月收獲了8斤左右的明黨參。明黨參市場一公斤可以賣到800元至1200元不等,劉金富的明黨參一個月多就銷售一空。 中藥種植的初步成功,給了劉金富莫大的鼓勵。眼下他又開始新一輪更大規模的種植。 “我的條件雖然不好,也沒什么本事,但我有手有腳,不能一直向政府要,我要靠自己的努力,盡快把貸款的錢還回去。”劉金富心心念念的就是什么時候能把貸款的錢還上。 在這場轟轟烈烈脫貧攻堅戰役中,社硎鄉涌現出了一批不等不靠、勤勞致富的先進典型。 社硎村小黃自小失去雙親,由爺爺帶大,現在已經大學畢業了。一度差點輟學的她在幫扶干部及各方的資助下完成了學業。現在已經在福州就業。 修園村的陳元保,夫妻兩人身體都不好,在家里最困難的時候,他也從沒有動過讓女兒輟學去打工的念頭,而是咬牙堅持著把女兒培養成才。在“春蕾使者”的曾德梅老人及各級資金的幫扶下,他女兒順利完成學業,后考上莆田市稅務局崗位,如今女兒已結婚,家庭幸福美滿…… 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社硎鄉人民一個也沒有掉隊,用自己的勤勞的智慧,探索出更多的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