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精彩開局。1月13日上午,市七屆人大五次會議開幕。市長李建輝代表市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回顧總結了過去一年和“十三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工作,提出了“十四五”時期及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本報現予聚焦,以饗讀者。 回顧2020 一分耕耘 一分收獲 一年來,我們全力以赴、全民動員、全心投入,高標準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摘取全國雙擁模范城“六連冠”,湄洲島晉級國家5A級旅游景區。城市新區落子起勢,木蘭溪南岸土地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試點獲國家批準。職教高地開局起步,從“大有可為”邁向“大有作為”。12345熱線全面升格,成為百姓“連心橋”“主心骨”。改革創新成效斐然,獲批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新能源產業創新示范區、北斗三號綜合應用示范城市、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和信息消費示范城市。 眾志成城,堅決打好打贏抗擊疫情的“莆田戰役”。在全省率先實行“三個一律”“三個嚴禁”等超常舉措,迅速鋪開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從首例確診到全部清零僅用42天。18名醫護人員逆行出征、馳援武漢、載譽而歸。16萬黨員干部沖鋒在前。每個人都是英雄,每個人都了不起! 搶占先機,創新創造復工復產的“莆田模式”。創新“三原三聯”模式,用10天時間實現日產口罩從0到200萬的蝶變;在全國率先出臺支持中小微企業共渡難關10條等措施,創新莆惠金服平臺、投保專項資金、復工復產綜合險、穩外貿企業直通車、“莆田餐巴”等,用兩個月時間全面實現復工復產。 創新賦能,全力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實施“343”重點產業發展計劃,市領導掛帥十大重點產業鏈長。出臺“雙招雙引”10條等措施,落地投資額396億元的丙烷制丙烯系列項目。創建鞋業產業賦能創新中心、新智造生態聯盟和“莆田好童學”等平臺,鞋服產業轉危為機逆勢增長;鄭春輝榮獲“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林建軍、黃福華榮獲輕工“大國工匠”。新增國家高新企業49家。3家平臺入選省“未來獨角獸”“瞪羚”企業。建成39萬平方米的高端專科醫院集群和醫技共享中心,瑞仕國際潛力少年綜合中心開業運營。 更實舉措,持續提高城鄉建設水平。城市新區啟動建設,綬溪、溝頭、龍德井等24個片區順利征遷,建成棚改房9304套,改造老舊小區17個。新改建市政道路60公里、城鎮污水管網60公里、城鄉公廁420座。新建公園綠地70公頃、口袋公園35個、綠道40公里。新增停車泊位5015個。公布兩批71處歷史建筑保護名錄,拆除“兩違”建筑超200萬平方米。 銳意開拓,不斷激發改革開放活力。實施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建成“兩體兩中心”項目40多個、專業化標準廠房17萬平方米,盤活閑置廠房37萬平方米。改革重組市屬國有企業,形成5大國企集團。“互聯網+電子政務”水平居全省第一。12345熱線榮獲全國政府服務熱線“服務之星獎”“最佳管理效率獎”。 守住底線,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銀行業不良貸款率降至1.11%。脫貧質量更高、成色更足。實施30個木蘭溪全流域治理項目,創建20個污水零直排區,主要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穩定在90%左右,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入河排污口整治率、近岸海水優良率居全省第一。 真抓實干,切實保障改善民生。建成“黨建+”社區鄰里中心17個、“綜治+”社區治理中心21個。新增城鎮就業2.4萬人。新增各類養老床位1969張,建成農村幸福院580個。新增普惠性幼兒園學位1.22萬個、中小學學位1.8萬個。簽約落地福建東軟職業學院等院校,新增高職學位1222個、中職學位1836個。新增醫療床位800張。 展望 2021年 創造無愧于時代的新業績 設立科技創新基金,R&D經費支出增長20%。實行“揭榜掛帥”制度,建設5個重大科技項目、3個專業化產業技術研究院。 新增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80家。舉辦首屆莆田創新季系列活動。 實施十名院士、百名高端專家、千名碩博、萬名大學生入莆工程,引進“雙招雙引”項目20個。新建省市人才驛站10個,新增技能大師工作室20個,建成人才公寓、國際人才社區,提供中小學優質學位300個、人才公寓300套。 建成專業化標準廠房50萬平方米。加快建設蘭州大學莆田研究院。 ▲持續優化產業結構 實施重點技改項目100個,推動鞋服、食品、工藝美術產業規模產值均增長10%以上。打造國家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基地,規模產值增長20%;加快建設電子信息產業“一中心兩基地”,規模產值增長30%;打造高端裝備制造基地,規模產值突破300億元;建設國家新能源產業創新示范區,規模產值突破500億元。 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20%。開展平臺經濟倍增計劃,實現稅收40億元。全力建設海峽兩岸生技和醫療健康產業合作區,建成媽祖質子重離子醫院,辦好第一屆孤獨癥國際大會。 建設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各項貸款余額增長20%;建設物流分撥中心,提升5個傳統物流園區,創建2家省級以上示范物流園區;全面盤活國有企事業單位閑置資產,培育一批研發設計、咨詢、法律、中介等服務企業。 ▲注重需求側管理 落實“三看兩評”機制,330個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50億元。引進100億元以上產業類投資項目5個、10億元以上50個、總投資3000億元。民間投資增長10%。 持續開展“全閩樂購”莆田行動,打響“百家餐飲名店”等莆田美食品牌。開展莆貨天下行活動。推動大九鯉湖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建設萩蘆溫泉酒店等旅游項目,旅游業收入增長20%。 設立海外倉、保稅倉。完善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實施直播新業態發展“662”工程,培育15個直播基地、100家直播機構。 ▲全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推進跨溪連鐵抱灣,高起點規劃建設城市新區,形成核心區基礎設施框架;以木蘭溪為紐帶,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新經濟走廊。實施城市更新“雙百”行動,改造46個城鎮老舊小區。傳承保護莆仙建筑風格。 啟動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加快籌建媽祖機場。新改擴建城市道路60公里,打通涵港大道、延壽路等一批“斷頭路”。新建人行過街設施10個、公共停車泊位5000個。新建雨水管網50公里。新增公園綠地70公頃、綠道40公里。 建成智能化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推進城市管理“一網統管”。提升城市交通智能管控水平和通行效率。建成區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5%。深入開展城市建設安全整治、房屋結構安全專項治理三年行動。實施市容市貌環境整治專項行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新建高標準農田5萬畝。壯大10家大型農業企業。培育10家領軍型海洋水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和海洋生物加工企業。 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深入開展鄉村振興“百村示范”工程、“四好農村路”工程。建成仙游經濟開發區水廠,開工建設市第五水廠、烏溪水廠。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嚴防脫貧人口返貧。推動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高質量做好對口支援和山海協作。 ▲整體推進改革開放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深化“放管服”改革,在開發區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深化市屬國有企業改革,新增2A+資信等級企業3家,資產總額突破1300億元、稅收突破10億元。 全力優化營商環境。堅持包容審慎監管。實施營商環境第三方評價,完善減稅降費落實工作機制,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實施精英莆商提升、莆商青藍接力和民營企業家素質提升“三大工程”。完善“白名單”企業服務機制。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全面融入閩東北協同發展區,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用好“天下莆田人”等資源。深化莆臺融合發展,推動海上常態化直航,加大對臺煤礦氣轉運;落實落細惠臺利民政策措施,全力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加快港口高質量發展。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5000萬噸。爭設綜合保稅區。 ▲拓展木蘭溪綜合治理成果 木蘭溪流域水質優良率穩定在83.3%以上、省控小流域水質優良率穩定在100%。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化綠色園區示范創建,推進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 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95%以上。市縣生活污水處理率94%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75%以上。 ▲堅持以文塑城 保護好湄洲島。爭設“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合作示范區”,創建國家級媽祖文化生態保護區。設立中國傳媒大學湄洲島數字傳媒基地,建設兩岸心靈契合社區。深化全國車路協同試點,建設北斗三代應用示范島、智能網聯智慧島。構建沿海綠色生態屏障。 全力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編制全市歷史傳統風貌“一張圖”。大力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實施“十街十鎮百村千屋”行動。整治名鎮名村傳統村落7個。 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制作出版叫得響的莆仙戲精品劇目2個、影視作品2部、文化作品10部。新增10個“莆陽書屋+”項目。培育5-10家文化龍頭企業,實施“大師引領”行動,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10%。建設國家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辦好第五屆市運會。 ▲用心用情用力改善民生福祉 新增城鎮就業1.8萬人。開展政府性補貼培訓技能人才2.5萬人以上。安排創業貼息貸款2億元。開發公益性崗位1600個。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擴大中心城區基礎教育資源供給,加快建設莆田一中新校區和秀嶼校區,新增普惠性幼兒園學位5000個、中小學學位1萬個。加快建設媽祖醫學院、福建東軟職業學院,新增高職學位1200個、中職學位2000個。 科學精準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籌建城市新區醫療中心,建立市級臨床重點專科15個,新增床位1000張。深化“三醫聯動”和分級診療。實施莆籍名醫回歸工程,建立“師帶徒”專科工作室30個。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95%以上。探索完善新業態靈活就業人員社保機制。新建社區日間照料中心15個、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5個、醫養結合養老中心5個。 扎實推進“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和“綜治+”社區治理中心建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建設“智慧天網”;建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長效機制。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鞏固全國雙擁模范城市成果。 “十三五”精彩答卷 ●最激動人心的是中央主要媒體集中報道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木蘭溪獲評全國首批示范河湖、十大“最美家鄉河”,實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目標,生態文明的木蘭溪樣本全國矚目。最振奮人心的是在習近平總書記五次直接關心和囑托下,我們持續鞏固木蘭溪治理成果,全力保護好湄洲島,成功舉辦五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開啟了莆田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地區生產總值是五年前的1.6倍,鞋服產值突破千億,工業總量躍升全省第五位。獲批國家級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集群、海峽兩岸生技和醫療健康產業合作區。獲得全省唯一的平臺經濟示范區,63家平臺企業累計交易額1700億元、稅收超30億元。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5家、是五年前的3倍。世界中式古典家具之都、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中國油畫產業之都落戶莆田。 ●全面融入閩東北協同發展區,縱深推進城市東拓南進西聯北優中修。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園林城市、水生態文明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等稱號。建成區面積從87.1平方公里擴大到132.4平方公里。完成征遷2181萬平方米,建成棚改房7.8萬套。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永久會址、會展中心、“三館一宮”成為新地標。建成區道路總長度從678公里增加到1095公里,綠道長度從157.8公里增加到418.7公里,綬溪、南湖、環玉湖等城市公園成為“新網紅”。新增人行天橋13座,“小黃人”公共自行車成為市民“新寵”。實現鎮鎮半小時上高速、村村通客車、島島通班輪。建成區及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生態綠心保護修復項目獲評“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開放活力充分迸發。全國首創“自己‘批’、網上辦”審批新模式。改革重組市屬國有企業,總資產是五年前的3倍。莆田港口岸擴大對外開放通過國家驗收,東南沿海最大的羅嶼40萬噸級碼頭列入國家布局規劃,30萬噸鐵礦石巨輪成功靠泊,東方大港雄姿初展。設立大陸首家臺胞醫保服務中心,實現莆臺海上貨運直航。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再上新水平。每年新增財力70%以上用于民生支出,五年累計864億元。完成為民辦實事115項、投資168億元。建檔立卡貧困戶8894戶28020人全部脫貧;88個貧困村全部摘帽,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1萬元提高到3.2萬元。教育強市穩步推進,五年教育支出285億元,新增中小學幼兒園學位7.5萬個,成立全國首個新工科產業學院,遷建莆田學院、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建成華峰學院、三棵樹綠色涂裝學院。新增醫療機構床位5056張;獲評“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市”稱號;人均期望壽命80.4歲、比五年前提高3歲。莆仙戲《海神媽祖》《踏傘行》等精品享譽全國。創辦“媽祖杯”海絲國際羽毛球挑戰賽等品牌賽事。 “十四五”主要目標 濟實力邁上新臺階 改革開放贏得新優勢 城鄉融合實現新進展 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生態文明取得新成效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 市域治理得到新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