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亭萬人大游燈資料圖。 本報記者 蔡昊 攝 在仙游縣楓亭鎮(zhèn),流傳至今的游燈習俗是莆田元宵民俗文化的瑰寶。昨日,我市“疫情防控宅在家,掃碼線上看元宵”活動推出《楓亭萬人大游燈》一文,展示千年古鎮(zhèn)楓亭游燈的“國字號”非遺魅力。 以往有舉辦元宵活動時,從農(nóng)歷正月十三至十七,楓亭鎮(zhèn)霞橋、霞街、蘭友、學士及下街北門等地相繼舉行游燈和踩街表演。楓亭游燈以晶瑩潔白的花盆菜頭燈、別具一格的驅(qū)邪蜈蚣燈、新穎別致的“百戲彩架燈”最為典型。 古時貧家元宵無力置辦花燈,用白蘿卜刻成花式,豬油做燈油,獨創(chuàng)“菜頭燈”。如今菜頭燈的雕刻越加精致,“孔雀開屏”“雙鳳戲牡丹”“鯉魚躍龍門” 等10多個品種,形象逼真。雕好的菜頭插上花樹,再移裝在花盆之上點亮,耀眼奪目。 蜈蚣燈是當?shù)厝烁桧炋绞⑹馈⑵谂纹桨布槎谱鞯男嗡乞隍嫉牟薀簟r隍奸W閃發(fā)亮,架架相隨而行,相映交輝。 清末時,以歷史傳奇故事塑形的“百戲彩架燈”出現(xiàn)在楓亭游燈隊伍中,一個架子一個故事一臺戲,將宋元南戲的“活化石”莆仙戲搬上了元宵。 楓亭文化站站長林碧桃介紹,宋徽宗宣和年間,當?shù)赜腥藢m廷舞女、樂器、樂曲彩燈帶回楓亭,并對楓亭游燈進行指導,融入宮廷燈藝的精華。《楓亭志》上曾收錄蔡絳詩作“香涌太平巷、燈耀青螺峰”,描述了當時楓亭元宵游燈的盛景。太平巷即今楓亭蘭友古街,青螺峰即塔斗山。 “楓亭歷史悠久,自古人才輩出,豐厚的文化積淀,催生了獨具風格的民俗奇葩。”仙游縣文化館館長俞輝認為,楓亭元宵游燈習俗匯集了原始部落的放燈、游神、儺舞等多種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合了民間燈藝、曲藝、舞蹈、音樂、雜技等各類藝術(shù),并以流動形式體現(xiàn),具有文化藝術(shù)價值。這項元宵民俗文化奇葩已引起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的關(guān)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