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仙溪志》影印件截圖 書院是一種以儒家士人為代表的讀書人進行文化積累、研討、傳承的文化教育組織。始于唐,盛于宋,延續于元、明、清。書院大抵分為官立和私家兩種,官立書院初為官方修書、校書或偶爾為皇帝講經的場所;私家書院一般是聚集生徒、研究學問之所。 福建自北宋“閩學鼻祖”游酢、楊時理學南傳之后,書院盛起,“巷南巷北讀書聲”。據《仙游縣志》記載“仙游之有書院,多建在故明嘉靖以前。而社學之設,則始于宏治時。至國朝乾隆十四年(1759年),知縣陳興祚又倡立金石書院,夫萃四方之士擇于庠序。亦既人不自學,家不自為師。猶慮其或遺也,分而養之書院、社學中。所以造就后進,鼓舞群倫者,法至備矣。乃者舊立各學,半皆苔痕草色,陋室不如,甚且禾黍高低,榛蕪雜沓。有心者僅得就遺址以概舉其名。今惟金石書院及城中四社學規條整肅,不改舊時。蓋以培一邑之人材,而為功于學校,其所關正非淺鮮。” 從歷代縣志文獻記載上獲悉,仙游縣最早的廟學始建于縣西(今仙邑城隍廟),宋咸平五年(1002年)遷于縣南(今文廟),而民間書院當推北宋時期的“飛山書院”,其首倡者為張葆光,始建年代不詳。 張葆光,又名張弼,仙游人,出身名門,宋紹圣三年(1096年)特奏名進士,敕賜“葆光處士”(古時候稱有德才而隱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過官的士人。)從宋《仙溪志》的記載中得知,張葆光是一位澹泊名利,隱跡山林的儒士。“飛山書院”當在張葆光得中進士之后創辦起來的,時間應在宋紹圣三年(1096年)稍后。 古代書院多于山林僻靜之處構建學舍,或作藏書之處。“飛山書院”崛起之后,南宋開禧間(1206年)喻氏大飛書院又拔地而起,前后相隔百年。據明弘治陳遷《仙溪志》卷二“鄉學堂”載:“張葆光飛山書院,在泮宮(今仙游文廟,舊稱廟學)東北隅。元,世孫(張)禮重修;明,裔孫(張)福復建。時稱曰學堂也。”由此可見,飛山書院到了明代已經不再是書院性質,而是一所普通的學堂。 張葆光,字舜元,唐招討副使(張)濬后。恬淡好學,尤刻意于《易》,用力三十年,釋然領悟,因著為書。其說爻象之詞,字字皆有所本,上極道德性命之理,下及昆蟲草木之微,有漢晉易家所不到者。紹圣初,大臣以其名聞,并上所著《易解》九卷,賜號葆光處士。朝奉郎林伸等列薦于守帥,部使者奏上,勅授福州司戶參軍,充泉州教授,未赴官卒。子珂,官右正言,以風節著。”(清《仙游縣志》卷三十八“儒林”) 張葆光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成果有《葆光易解》十卷(《仙游縣志》載是九卷),這是一部有價值的重要解釋易學的學術著作,惜已佚矣!《葆光易解》歷史上各家書目都有著錄,如《宋史·藝文志》作《易解義》,《遂初堂書目》作《易傳》……南宋著名文學家、端明殿學士洪邁(1123年~1202年)《容齋隨筆》“坤動也剛”一文亦載錄“張葆光但以訓六二之直”之句,可見其影響之深且遠。張葆光“飛山書院”遺址已經不可考,明代《仙溪志》上只記載:“張葆光處士墓在縣東五里靈陂山院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