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至12日,由莆仙戲鯉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復排的莆仙戲《目連》上演。 據了解,目連戲的雛形最早可追溯到唐時,至今已有1000余年,是中國戲曲中最為古老的傳統劇目之一,原版可演繹7天7夜,被稱為莆仙戲之戲祖。之所以被稱為莆仙戲之戲祖,是因為莆仙戲里所有的要素、角色、程式等各種行當科介,都是從該戲中演變而來的。 自去年開始復排的莆仙戲《目連》,演出時間八個多小時,分為上、中、下三本,唱腔古老,演員眾多,又包含了大量瀕臨失傳的表演科介,演出難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臺戲。老中青三代演員粉墨登場,為廣大戲迷朋友傾情演繹了這部保留了許多古代戲俗風貌的連臺本戲。 目連戲以宗教故事“目連救母”為題材,講述了佛陀弟子目連不遠萬里,西天求佛,拯救亡母出地獄的故事,其核心主題是勸子行孝,勸人向善,在莆仙地區已經傳唱了800多年,影響深遠,由此劇衍生出的“劉賈勸劉四真”“劉賈識字苦”等目連戲諺,至今還在莆仙民間流行。 據介紹,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莆田、仙游兩地曾經復排過目連戲,但僅用于內部學術研究,并不對外公演。1991年春,中國南戲暨目連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莆田和泉州舉行,期間莆田縣復排了目連戲的上部《傅天斗》(選場),仙游縣復排了下部《目連尊者》(選場),在戲劇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1991年的演出版本是現存最重要的莆仙目連戲舞臺表演參考資料,是今天莆仙目連戲傳承的母版。 |